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匦函的意思、匦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匦函的解釋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韓愈 《贈唐衢》詩:“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 明光 。” 唐 元稹 《獻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為虛器,謂拾遺補闕為冗員。” 宋 歐陽修 《南省策試第五道》:“立肺石以達窮民,設匭函以開言路。”《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張業 、 王處回 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為獻納函。”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宋 嶽珂 《籲天辯誣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風旨之下,淩虐可知。” 宋 葉適 《劉子怡墓志銘》:“甲申大旱,草根木實俱盡。君亟入匭函,乞發常平,賣度僧牒,轉糴他州,詞甚哀痛,上大驚。”參見“ 匭院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匦函”是中國古代至近現代具有特殊功能的容器,其含義可分為曆史制度層面和現代引申層面:

一、曆史制度中的“匦函”

  1. 核心定義
    匦函是古代朝廷設置的匣子,用于接收臣民投遞的書信、奏章或谏言,類似于“意見箱”。其名稱源于“匦”(小匣子)與“函”(信件容器)的組合(,)。

  2. 制度起源與發展
    根據史書記載,匦函制度萌芽于漢代,南梁時期初具雛形,唐代開始廣泛推行。例如武則天時期設立“銅匦”,分設“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類,分類受理不同訴求()。

  3. 功能特點
    匦函區别于普通上書渠道,強調“直達君主”,減少行政壅滞。宋代歐陽修曾提到“設匦函以開言路”,說明其作為政治溝通工具的重要性()。


二、現代引申含義

  1. 廣義意見箱
    近現代語境中,“匦函”可泛指政府、學校等機構設置的意見收集箱。例如網頁提到“學校每周公開讨論同學投入匦函的建議”()。

  2. 文學與政治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匦函常被用作下情上達的象征。如唐韓愈詩句“匭函朝出開明光”,暗喻君主納谏的開明政治()。


三、詞義辨析

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資治通鑒》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匦函的意思

《匦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表示一種裝紙的盒子或箱子。它通常用于存放重要的書信或文件。匦函在古代很有價值,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匦函》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
- 匦 (hui):部首為匚,總筆畫為5。
- 函 (han):部首為幾,總筆畫為5。

來源和繁體

《匦函》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卷阿》中。在繁體字中,匦函的寫法為「匱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匦函》所用的字體是篆書。篆書是中國漢字演變的一個階段,其筆畫形态基本由直線組成,較為簡潔。

例句

1. 我打開匦函,發現裡面有一封古老的信件。
2. 這個匦函是古代文人留下的重要文獻。

組詞

組詞:
- 匦函盒:指一種特殊設計的盒子,用于存放匦函。
- 匦函書:指存放在匦函中的書籍。

近義詞

近義詞:
- 匣子:也是指一種盒子或箱子,類似于匦函。

反義詞

反義詞:
- 開放:與匦函相對,表示開放的狀态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