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贯颐的意思、贯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贯颐的解释

亦作“ 贯顊 ”。穿通面颊。《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王先慎 集解引 顾广圻 曰:“《淮南子·道应训》、《列子·説符篇》作‘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按,顊即颐字之别体也。”《战国策·韩策一》:“ 秦 带甲百餘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鲍彪 注:“贯人之颐。”一说,为捧住面颊。《史记·张仪列传》引此文, 司马贞 索隐:“谓两手捧颐而直入敌,言其勇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贯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穿通面颊”,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场景描述。例如《韩非子·喻老》记载白公胜因分心导致武器刺穿面颊(“鋭贯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2. 象征性动作
    部分文献(如《史记·张仪列传》)将其解释为“捧住下巴”,形容战士勇猛无畏的姿态。例如《战国策·韩策一》中“贯颐奋戟”即指士兵手托下巴、持戟冲锋的英勇形象。


二、语境差异


三、例句参考

  1. 白公胜倒执武器,导致“贯颐”流血(《韩非子》)。
  2. 秦军“贯颐奋戟”的描写,突显士兵勇猛(《战国策》)。

四、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使用极少,多出现在古籍或成语(如“贯颐奋戟”)中。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韩非子》《战国策》等原始文献或权威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贯颐》的含义

《贯颐》是一个成语,意指批判经典,领会其真义。它源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子贡问曰:‘何以仕?’魏其对曰:‘达志贯颐,不达怀疑。’” 这里的“贯颐”意味着通达的思维、广泛的学识。

《贯颐》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贯颐》的拆分部首是“贝”和“又”,其中“贝”是贝壳的意思,象征财富,而“又”是手的意思,象征行动;它共有12画。

《贯颐》的来源和繁体

《贯颐》的来源于中国的古代典籍《史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在简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贯颐”。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 “貫頤”。

《贯颐》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贯颐的汉字写法为“貫頤”,其中“貫”表示贯彻或穿透,“頤”表示面颊或养育。这一写法更贴切地表达了批判经典、领会真义的含义。

《贯颐》的例句

他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可以贯颐古今,洞察事理。

《贯颐》的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贯通、颐承、经典
近义词:通达、辨析
反义词:怀疑、不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