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稅卡上的吏役。《清會典事例·戶部八八·關稅禁令》:“設櫃收稅,不得勒扣火耗,需索陋規,并禁關役包攬報單。”
“關役”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稅收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關役指古代在稅卡(即關卡)上執行稅收管理的吏役人員。他們的職責包括登記貨物、征收稅款、維護關卡秩序等。
該詞常見于明清文獻,反映了古代稅收體系中的基層執行機制。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但可通過《清會典事例》等史料了解其具體運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清會典》等古籍原文。
《關役》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guān yì。它的意思是指關卡和巡邏的軍隊,用于保衛邊境和治安。
關役的部首是“關”(guān),包含6個筆畫;而“役”(yì)的部首是“彳”(chì),包含3個筆畫。
《關役》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戰國時期的中國。當時,為了保護國家邊境的安全,國家設立了一系列的關卡和巡邏站,派遣官兵進行守衛和巡邏,以防止敵方入侵和維護治安。這些官兵被稱為關役。
在繁體字中,“關役”被寫作“關役”。
古代漢字寫法相對簡化,因此《關役》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關役”,并且有時候會将“役”寫作“役務”,表示巡邏和管理崗位的責任。
1. 邊境的關役每天都要巡邏,确保邊境的安全。
2. 他被分配到關役部門,負責巡查轄區内的安全。
關卡、邊境、巡邏、保衛、治安。
守關、防衛、巡警。
入侵、破壞、敵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