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绶的意思、冠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绶的解釋

泛指官吏的服飾制度。冠,禮帽;绶,印绶。《宋史·輿服志四》:“請以官為定,庶名實相副,輕重有準,仍乞分官為七等,冠綬亦如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绶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重要組合服飾,由“冠”與“绶”兩部分構成。“冠”指官員佩戴的禮帽,象征身份地位;“绶”為系結印玺或佩飾的絲帶,通常以顔色、紋樣區分官階。兩者結合,成為古代官員身份與權力的标志性配飾。

從詞義溯源看,“冠”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弁冕之總名”,《漢語大詞典》明确其特指“官吏的禮帽”;“绶”則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為“韍佩之绶”,即貫穿官印的織帶,具備“承印信、明品秩”的功能。二者組合後,“冠绶”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輿服志》,被納入國家輿服典制,規定不同品級官員需按“冠制、绶色”嚴格着裝。

在文化内涵層面,冠绶制度貫穿周代至明清。如《禮記·玉藻》記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绶”,通過不同材質的冠冕與彩色絲绶形成等級序列。唐代《通典·禮典》更細化規定三品以上“金玉冠紫绶”,五品“銀冠青绶”等,印證其作為官僚體系視覺符號的核心地位。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具有雙重指涉:字面指代具體的首服與佩飾組合,深層則隱喻官職爵祿。如《晉書·張華傳》載“冠绶之徒,鹹指阙請罪”,即以“冠绶”借代官員群體;《宋史·輿服志》強調“去冠绶者,奪其秩”,凸顯制度背後的權力規訓。

網絡擴展解釋

“冠绶”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含義與官吏的服飾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釋義

    • 冠:指禮帽,象征身份與地位,如《宋史·輿服志》提到“冠”與官職等級相關聯。
    • 绶:指系印的絲帶(印绶),代表官員的職權,通常佩戴于腰間或衣袍上。
      合稱“冠绶”,泛指古代官吏的服飾制度,是身份與職權的标志。
  2. 曆史背景
    據《宋史》記載,宋代曾以官職等級劃分冠绶規格,如“分官為七等,冠绶亦如之”,說明其與官員品級直接挂鈎。


二、擴展含義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冠绶”可作成語使用,比喻高官顯貴、權勢顯赫之人。例如:

“冠绶之人”指代身居高位者,強調其地位尊崇。


三、引用與用法


四、總結

“冠绶”核心含義為官吏的服飾制度,具體包括禮帽與印绶;引申義可指代權貴階層。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罷論弊弊别財異居齒穉瘳減淳博麤官呆定宕子大牌檔得果颠人兌便符節負諐鳏魚渴鳳後時畫礎化光讙謡嘉靖近才進壤廣地絶馳聚乙烯醇克甯聯合收割機蓮蓬輪挨馬浡牛溲苗米謬得配音朋侪氣不過竊辔輕很清識親與權彊取會取透三學商量殺收審視蛇心佛口十布拾菜娘事關重大世界大同熟口殊珍送日謄寫停騰銅雀台橐戢蓊郁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