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官吏的服飾制度。冠,禮帽;绶,印绶。《宋史·輿服志四》:“請以官為定,庶名實相副,輕重有準,仍乞分官為七等,冠綬亦如之。”
“冠绶”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含義與官吏的服飾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釋義
曆史背景
據《宋史》記載,宋代曾以官職等級劃分冠绶規格,如“分官為七等,冠绶亦如之”,說明其與官員品級直接挂鈎。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冠绶”可作成語使用,比喻高官顯貴、權勢顯赫之人。例如:
“冠绶之人”指代身居高位者,強調其地位尊崇。
“冠绶”核心含義為官吏的服飾制度,具體包括禮帽與印绶;引申義可指代權貴階層。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冠绶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也是一個多音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冠字的部首是冖,具體的筆畫是4畫;绶字的部首是繡,具體的筆畫是11畫。
冠绶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蓼莪》中,句子為“冠绶在朝,淑人其萃。”原意指的是冠帶和官绶在朝廷上的儀式。
冠绶的繁體寫法是「冠綬」。
古時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冠绶在古時的寫法有些差異,例如在篆書中,冠绶的寫法為「冃首」。
1. 他的頭頂戴着金色的冠冕,身上佩戴着華麗的绶帶。
2. 在古代,冠绶是統治者的象征。
冠冕、帽冠、冠狀、官绶、絲绶。
冕、帽子、绶帶、官服。
平凡、庸俗、無冠無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