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试的意思、关试的详细解释
关试的解释
唐 宋 时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合格者方能为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篇》:“近年及第未过关试皆称新及第进士。”《宋史·选举志一》:“登科之人,例纳朱胶綾纸之直,赴吏部南曹,试判三道,谓之关试。”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三》:“关试,吏部试也。进士放榜勑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
词语分解
- 关的解释 关 (關) ā 闭,合拢:关门。关闭。关张。关停并转(僴 )。 拘禁:关押。关禁。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关口。关隘。关卡(?)。关塞(刬 )。关津。嘉峪关。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关
- 试的解释 试 (試) ì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试车。试图。试航。试问。尝试。试金石。 考,测验:试场。试卷。试题。笔试。考试。口试。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关试”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指进士通过礼部考试后,还需参加由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合格者方能正式授官。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关试是唐宋时期吏部对进士进行的任职资格考试。通过礼部科举考试的进士(即“及第”),需进一步通过关试才能获得官职,标志着从平民身份正式转为官员。
2.历史背景与别称
- 释褐试:因通过考试者可脱去粗布衣(褐衣),换上官服而得名,象征脱离平民阶层。
- 选试:属于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内容以“试判”为主,即撰写判词,考察实际政务能力。
3.考试流程与内容
- 流程:进士及第后,由礼部将名单移交吏部(即“关吏部”),随后进行考试。
- 内容:以“试判三道”为核心,要求考生根据模拟案例撰写判词,检验法律素养和行政能力。
4.意义与影响
- 授官门槛:关试合格者由吏部授予“春关”(类似任职凭证),进入“守选”阶段等待具体官职分配。
- 制度延续: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记载进士需缴纳费用并赴吏部南曹参加关试。
总结
关试是科举体系中连接考试与任职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古代选拔官员时对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考核。更多细节可参考《唐摭言》《宋史·选举志》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关试(guān shì)一词的拆分部首是关(门)和试(言)。
关试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环节。在古代,科举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而关试正是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被用来测验考生的知识和才能。
关试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關試。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变体,一部分地区或群体仍然使用繁体字进行书写。
古时候,关试一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关和试两个字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关试一词的例句:
1. 高中时,我经历了一场紧张的关试。
2. 关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一些与关试有关的组词包括:
1. 闭关自守:指一个人封闭自己,不与外界交往。
2. 关键时刻:指决定事情成败的重要时刻。
关试的近义词有考试、测验、评估等,它们都指的是对个人知识、能力、技能等进行测试评估的行为。
关试的反义词可以是入学、录取等,它们指的是顺利通过考试或评估,加入某个组织或机构的过程,而不需要经历关试。
综上所述,关试一词主要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形式,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关试一词更多地与学校的考试、评估制度相关,用来测试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