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飼養的牛。《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皆伏誅,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建安 末,從 太祖 征 吳 。 斐 隨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為人所白,被收送獄,奪官。”《晉書·慕容皝載記》:“貧者全無資産,不能自存,各賜牧牛一頭。若私有餘力,樂取官牛墾官田者,其依 魏 晉 舊法。” 唐 白居易 《官牛》詩:“官牛官牛駕官車, 滻水 岸邊般載沙。”
“官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
字面解釋:指“官府飼養的牛”,主要用于古代官方事務,如運輸、農耕等。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私易官牛”的案例,說明其作為公共財産的性質。
部分現代語境中(如),該詞被引申為比喻義,代指“腐敗官員”,強調官員利用職權謀私的行為。但這種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解釋,且缺乏古籍文獻支持。
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采用“官府飼養的牛”這一傳統釋義,若涉及比喻義需标注來源或語境限制。
《官牛》是一個有着特定含義的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官府裡用作供牲祭祀的特殊牛。
《官牛》這個漢字由“宀”和“牛”兩個部首組成。具體的筆畫數為12畫。
《官牛》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祭祀儀式。在古時候,官府為了祭祀神靈,會特地選育一種純白色并有特殊标記的大型牛,用于神聖的牲祭儀式。這種特殊的牛牲就被稱為官牛。
《官牛》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依然是官牛。
在古代寫作官牛的漢字,可能由于時代和地域的差異而有所變化,但在官牛這個詞上一般不會有太大差異。
他們将官牛作為祭祀的主要對象,以此向神靈祈求豐收和平安。
組詞:官爺、牛車、官職
近義詞:神獸、祭牛、犧牲品
反義詞:神靈、神像、聚寶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