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沐浴。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湖妓 楊韻 ,手寫《法華經》,每執筆必先齋素,盥沐更衣。” 宋 秦觀 《湯泉賦》:“吾惟盥沐兮,不知其他。”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竈。”
(2).洗手洗臉。 宋 蘇轼 《代侯公說項羽辭》:“前日太公播越於外,羇旅敝軍,獲侍盥沐者三年于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粉蝶》:“天明,有童子來侍盥沐,不復見 粉蝶 矣。” 何垠 注:“盥沐,洗手面也。”《紅樓夢》第五五回:“﹝ 平兒 ﹞又接過一條大手巾來,将 探春 面前衣襟掩了, 探春 方伸手向臉盆中盥沐。”
“盥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古代生活場景:
文學比喻:
“盥沐”既指具體的清潔行為(如洗手、沐浴),也承載着禮儀與精神淨化的象征意義,常見于古籍和傳統文化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查閱《睽車志》《湯泉賦》等文獻原文。
《盥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洗澡。在古代,人們使用水洗淨身體或者頭發的過程被稱為盥沐。
漢字《盥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皿(皿字底),右邊的部首是沐(沐字底)。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盥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用水盛在盥盆中,借助手中的水将污垢洗淨。因此,将洗澡的動作稱為“盥沐”。
在繁體中,盥沐字的寫法為「櫬沐」。
在古代,盥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古代有一種寫法是将字的右部寫成“罒”而非“沐”,另一種寫法是将字的左部寫成“皿”而非“盥”。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古代字形的演變。
1. 他每天早晨起床後都會先盥沐一番,然後開始新的一天。
2. 盥沐對于身體的清潔和健康非常重要。
1. 盥沐液:指用來洗澡的液體。
2. 盥沐品:指用來洗澡的各種産品,常見的有肥皂、洗發水等。
3. 盥沐室:指專門用于盥沐的房間或空間。
1. 近義詞:洗澡、沐浴。
2. 反義詞:髒、不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