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刮磨 ”。亦作“ 刮劘 ”。1.琢磨器物,使之光平。《周禮·考工記序》:“刮摩之工五。” 鄭玄 注:“刮作‘捖’。 鄭司農 雲:‘……捖摩之工,謂玉工也。’捖,讀為‘刮’。”《周禮·考工記序》:“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器用》:“比得古鑑,皆刮磨令平。”
(2).磨滅;滌除。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喪除,痛刮摩豪習。委己於學。” 宋 王安石 《再答呂吉甫書》:“相見無期,惟刮摩世習,共進此道。”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二:“向非 唐 韓愈 氏洗濯刮磨而力去之,文殆未易言也。” 章炳麟 《原學》卷三:“浣衣者,刮磨垢穢,而諭之觀腐骨。”
(3).切磋;研讨。《元史·吳師道傳》:“乃幡然有志於為己之學刮摩淬礪,日長月益。”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書》之五:“況斯道自近世大儒剖析刮磨,具已明白,所患者信而行之者寡耳。”
(4).拂刮切削。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诠俗》:“以漸而刮劘其所有曰鏇。”
“刮摩”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本義:琢磨器物,使之光滑平整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指古代工匠對玉器等器物進行刮削、打磨的工藝。例如《周禮》記載“刮摩之工五”,鄭玄注“捖摩之工,謂玉工也”,說明其與玉石加工密切相關。
引申義:滌除、磨滅
唐代韓愈在《曹成王碑》中寫道“痛刮摩豪習”,指去除豪奢習氣;宋代王安石亦用“刮摩世習”表達摒棄世俗陋習之意。
抽象化比喻:自我錘煉與提升
現代解釋中,“刮摩”被引申為通過不斷磨練提升自身能力,如“刮摩淬砺,日長月益”(《元史·吳師道傳》),強調持續精進的過程。
特殊用法:拂刮切削
在物理層面,可指具體的刮擦動作,如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刮磨令平”的古鏡修複工藝。
使用建議:
《刮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力刮擦或按摩。在具體的場景中,一般指用手或工具以力度刮擦或按摩人體的皮膚。
《刮摩》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刂"(刀)和"馬"(馬)。
部首是"刂",它通常用在描寫與武器、工具或切割有關的字中。
筆畫共計15畫。其中,"刂"部分占3畫,"馬"部分則占據了12畫。
《刮摩》這個詞彙來源于現代漢語,它是由漢字的發音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刮"的寫法為「刮」,"摩"的寫法為「摩」。
在古代漢字中,"刮"的寫法與現代一緻。而"摩"的古代寫法為「磨」。在這個古老的寫法中,"磨"由石和麻兩個部分組成,字形表達了刮擦摩擦的意思。
1. 他使用溫暖的手指刮摩我的脊椎。
2. 她用濕毛巾刮摩她的臉頰。
3. 這種按摩技巧能夠有效地刮摩筋膜組織。
組詞:刮痧、刮痧闆、刮胡子、按摩、推拿。
近義詞:擦、摩擦、揉搓。
反義詞:輕拍、撫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