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陉的意思、八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陉的解釋

指 太行山 的八陉。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懷州》:“ 太行陘 在縣( 河内縣 )西北三十裡。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 太行山 首始於 河内 ,自 河内 北至 幽州 ,凡有八陘:第一曰 軹關陘 ,今屬 河南府 濟源縣 ,在縣理西十一裡;第二 太行陘 ,第三 白陘 ,此兩陘,今在 河内 ;第四 滏口陘 ,對 鄴 西;第五 井陘 ,第六 飛狐陘 ,一名 望都關 ,第七 蒲陰陘 ,此三陘在 中山 ;第八 軍都陘 ,在 幽州 太行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陉(bā xíng)是漢語中一個專指中國古代太行山脈八條天然通道的曆史地理名詞,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詞源與本義

“陉”本義指山脈中斷形成的天然隘口或通道(《說文解字》:“陉,山絕坎也”)。

“八陉”特指太行山脈中八條貫穿東西的險要孔道,始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引東晉郭緣生《述征記》:“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凡有八陉。”


二、八陉具體指代

據曆代地理典籍(如《述征記》《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八陉自南向北依次為:

  1. 轵關陉(今河南濟源)
  2. 太行陉(今河南沁陽)
  3. 白陉(今河南輝縣)
  4. 滏口陉(今河北磁縣)
  5. 井陉(今河北井陉縣)
  6. 飛狐陉(今河北蔚縣)
  7. 蒲陰陉(今河北易縣)
  8. 軍都陉(今北京居庸關)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三、曆史與軍事地位

八陉因橫斷太行天險,成為溝通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的戰略要道:


四、文化延伸意義

在漢語語境中,“八陉”引申為:

  1. 險要地勢的代稱(如清代顧祖禹稱“據八陉之要害”);
  2. 交通樞紐的象征,常見于古代軍事地理論述;
  3. 地域文化符號,太行山周邊地名多保留“陉”字(如井陉縣、滏口陉石窟群)。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學術參考文獻

  1. 郭緣生《述征記》(輯本),《古佚書輯本目錄》,中華書局
  2. 郦道元《水經注》卷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
  4. 王北辰《古代太行山交通要道》,《曆史地理》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八陉”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地理概念:太行八陉

指太行山脈中八條天然通道,是古代連接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的重要交通節點,也是軍事戰略要地。具體包括:

  1. 轵關陉:豫晉交界處,春秋時期已見記載。
  2. 太行陉:河南沁陽至山西晉城,周代已通。
  3. 白陉:河南輝縣至山西陵川,以險峻著稱。
  4. 滏口陉:河北邯鄲至山西長治,因滏水得名。
  5. 井陉(第五陉):河北井陉縣至山西平定,素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背水之戰等著名戰役發生于此。
  6. 飛狐陉:河北蔚縣至山西大同,漢代通商要道。
  7. 蒲陰陉:河北易縣至山西靈丘,紫荊關所在。
  8. 軍都陉:北京昌平至河北懷來,居庸關即在此陉。

曆史意義:這些陉口自東晉末年逐漸形成命名體系,與軍事防禦密切相關,如井陉曾見證秦滅趙、漢背水之戰、唐平安史之亂等重大戰役。

二、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八陉”被引申為困境或險阻的象征,源自古代利用陉口地形修建防禦工事(如木樁、土堆)阻擋敵軍,後演變為抽象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條陉道的曆史細節,可參考相關古籍或考古研究(如《呂氏春秋》《太平寰宇記》)。

别人正在浏覽...

白骨精白劄子布颿無恙裁辭趁路船民春山賜慰頂杆鵝鴨行豐績規佐骨筋衮命後兒畫雞化匠魂飛膽戰夥頤減膳借光進容謹善極品就法九馬絶命軍臨城下餽糧了望量筒另加淩雪落瓠苗嶺縻絡冥蒙内深貧屬器待七德舞清幹請愆輕雅勸借杉籬折捶神傷勢煞十停十字軍東侵瘦瘠熟娴俗鄙通談托骥咼斜完絜下令向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