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nd the summer] 度過夏天;避暑
每年他都到北戴河去過夏
(1).度過夏天;避暑。 唐 杜牧 《大夢上人自廬峰回》詩:“開門滿院空秋色,新向 廬峰 過夏歸。”
(2). 唐 時舉子下第後在京重新攻讀以待再試。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進士﹞籍而入選,謂之春闈。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退而肄業,謂之過夏。”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乙:“ 長安 舉子,自六月以後,落第者不出京,謂之過夏。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作新文章,謂之夏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 裘編修 超然 言: 豐宜門 内 玉皇廟街 ,有破屋數間……適 江西 一孝廉與數友過夏,取其地幽僻,僦舍於旁。”
“過夏”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含義 指度過夏天或避暑,常見于日常語境。例如人們會選擇涼爽的地方(如北戴河)避暑。
二、曆史特殊用法 特指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現象:落第舉子留在京城重新備考。據記載,這些考生會在六月後借住寺廟或宅院,撰寫新文章(稱“夏課”),為來年考試做準備。此用法在《唐國史補》《南部新書》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多用于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屬于曆史語境下的特殊用法。唐代科舉相關描述體現了古代文人的備考文化,如“秋卷”即指過夏期間創作的詩文。
《過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夏天過去,進入秋天。
《過夏》的拆分部首是“辶”(表示“行走”),它是由兩個筆畫組成。
《過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過”和“夏”兩個詞語,它們分别表示“經過、穿過”和“夏季”的意思。兩個詞組合在一起,表示夏天已經過去,進入秋天。
《過夏》的繁體字形狀為「過夏」。
在古時候,漢字《過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為「過暇」,其中“過”表示“經過、穿過”,“暇”表示“空閑時光、休息”的意思。
1. 懷念過夏的歡樂時光。
2. 秋天的腳步悄悄地走近,夏天已經過去了。
3. 我們難以忘記那個過夏的地方。
1. 過秋:表示夏天已經過去,進入秋天。
2. 過年:表示時光已經過去,迎來新的一年。
3. 過去:表示時間經過、消逝。
夏末、夏季的結束
迎夏、夏季的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