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國的風俗。《孟子·告子下》:“ 華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宋 蘇轍 《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 王存 ,文雅足以飾吏事,靖重足以鎮國俗。”
(2). 清 王朝統治者稱其本族風俗為國俗,以别于 漢 人風俗。《清史稿·後妃傳·皇後烏喇那拉氏》:“國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參見“ 國字 ”。
“國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某個國家或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反映其文化背景與民族特性。該詞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下》中“變國俗”的表述,宋代蘇轍也曾在奏折中以“靖重足以鎮國俗”強調風俗對國家穩定的作用。
清代特殊用法 特指滿族統治者區别于漢族的本族習俗。如《清史稿》記載乾隆帝因皇後剪發(滿族禁忌)欲行廢斥之事,明确使用“國俗”指代滿族風俗。這種用法體現了清代民族政策中對文化身份的劃分。
擴展補充
注: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曆史案例,可查看《孟子》《清史稿》等典籍,或訪問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
國俗(guó sú)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傳統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特點和曆史傳承,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國俗的拆分部首為“囗”和“箇”,總共有10個筆畫。
國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史記·卷九·五帝本紀》中有記載:“外戚婦女之間,及國俗之所生。”可見國俗一詞已經存在于兩千多年前的古代。
國俗的繁體字為「國俗」。
古時候漢字寫作「國俗」,與現代簡化字「國俗」稍有不同,較為繁複。
1. 我們要保護好傳統國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2. 這種國俗活動已經流傳了幾百年,是我們民族獨特的節日慶祝方式。
1. 國際國俗:各國的傳統風俗習慣。
2. 民間國俗:屬于人民群衆自行形成并相互遵守的習俗。
風情、民俗、習慣、傳統
現代化、西化、異域風情、非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