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屍馬革的意思、裹屍馬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屍馬革的解釋

見“ 裹屍馬革 ”。


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忠勇無畏,戰死沙場。語本《後漢書·馬援傳》:“方今 匈奴 、 烏桓 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楊誠齋軍門》:“如使 芳 執殳效命,早裹屍馬革矣。”亦作“ 裹屍馬革 ”。 宋 陸遊 《隴頭水》詩:“男兒堕地志四方,裹屍馬革固其常。” 清 孫義鈞 《前定海行》:“裹屍馬革壯夫心,囊骨鴟夷忠勇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裹屍馬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ǒ shī mǎ gé,以下為詳細解釋:

1.出處與典故

源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将馬援曾言:“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意指男兒應戰死沙場,用馬皮包裹屍體歸葬,而非苟活于家中。

2.釋義與内涵

3.用法與結構

4.示例與延伸

5.感情色彩與適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宋代詩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裹屍馬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物堅定不移、永遠保持信念,即使付出生命代價也不會變心。

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的部首是“衣”,筆畫的總數是18個。其中,“裹”是由“衣”和“固”組合而成,它的部首是“衣”,總共有12個筆畫;“屍”的部首是“屍”,有2個筆畫;“馬”的部首是“馬”,有3個筆畫;“革”的部首是“革”,有8個筆畫。

《裹屍馬革》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據說,在北魏國家統一後,有一位名叫靳尚的将軍,他忠誠勇敢,不畏強敵。他在作戰時,常常用自己的馬革包裹自己的屍體,使敵人錯誤地以為他已經死亡。等到一個恰當的時機,他會突然出現,給予敵人緻命一擊。因此,人們後來就用“裹屍馬革”來形容那些堅守信念的人,即使在危險的境地,也絕不退縮。

關于《裹屍馬革》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其實與簡體中的寫法是一樣的,都是“裹屍馬革”。所以,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可以正确地表達這個成語的意思。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了解到《裹屍馬革》這個成語的古漢字寫法。例如:“裹”可以用古代的“襁”表示;“馬”可以用古代的“馬”表示;“革”可以用古代的“革”表示。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這些古代寫法逐漸被現代的簡化字所取代,但它們仍然代表着同樣的含義。

這裡有一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裹屍馬革》這個成語的用法:

他是一個堅定的************者,一生都在為實現************事業而奮鬥,他在執政期間,從不接受賄賂和利益誘惑,堅守道義,可以說他是一個真正的《裹屍馬革》的人。

一些與《裹屍馬革》意思相近的成語包括“始終如一”、“堅定不移”等。這些成語都形容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相同的信念,不輕易動搖。

相反地,《裹屍馬革》的反義詞可以包括“背信棄義”、“改變立場”等。這些詞語形容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或者利益誘惑時背離自己的信念,不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