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國家所需的人材。《荀子·君道》:“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輔佐足任者然後可,其德音足以鎮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擔任外交的人,古時叫作‘行人’。這種人當然也是很要緊的,假使借用 荀子 的話來表示,這種人就是三種‘國具’之一。”
“國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定義
指治理國家所需的重要人才,尤其指具備德才兼備的輔佐者。該釋義源自《荀子·君道》中的論述:“卿相輔佐足任者……夫是之謂國具”,強調人才對國家治理的關鍵作用。
文獻佐證
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亦提到“國具”是古代外交人才(“行人”)的歸類,進一步印證其指代國家棟梁的用法。
基本定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國家的器具、工具”,比喻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構,強調國家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用法特點
此釋義更偏向象征性,将“具”從具體器物引申為抽象的制度或組織,與古代用法存在明顯差異。
注意:兩種釋義的權威性存疑,因相關網頁均未标注權威出處。若需嚴謹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專業辭書。
《國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國家所具有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力量。
《國具》的部首是《冖》和《攴》, 筆畫為7畫。
《國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國》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國際間的國家行為,而《具》則指的是擁有或具備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國家所具備的軍事力量和裝備。
《國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國具」。
古時候寫《國具》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國具》的《國》字古時候的寫法為「王」,《具》字古時候的寫法為「且」或「具」。
1. 需要加強我們國家的國具,以保衛國家的安全。
2. 國家的國具發展越強大,國家的防禦能力就越高。
1. 國家(guó jiā): 指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具有固定的疆土、政權和主權。
2. 武器(wǔ qì): 指用于戰鬥和防禦的器械,包括冷兵器和火器。
軍備(jūn bèi)、武裝(wǔ zhuāng)
缺乏國具、無力國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