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俘的意思、馘俘的詳細解釋
馘俘的解釋
殺死和生俘的敵人(以割取左耳計數)。《逸周書·世俘解》:“太公 望 命禦 方來 ,丁卯, 望 至,告以馘俘。”《新五代史·唐明宗紀》:“辛酉, 晏球 獻馘俘。”
詞語分解
- 馘的解釋 馘 ó 古代戰争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筆畫數:; 部首:首; 筆順編號: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馘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戰争中處理敵人的方式,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馘俘(guó fú)指在戰争中殺死敵人并俘虜生者,同時通過割取左耳來統計戰功的行為。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 馘(guó):古代戰争中割取敵人左耳以計數獻功。
- 俘(fú):作戰時擒獲敵人。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 統計戰功的依據
古代戰争中,士兵需将殺敵的左耳割下作為憑證,以此計算軍功(如《逸周書·世俘解》提到“告以馘俘”)。
- 禮儀與獻俘制度
勝利後,統治者會舉行“獻俘禮”,将俘虜和割下的左耳獻于宗廟社稷,後由皇帝接受(參考“受俘馘”的記載)。
三、古籍例證
- 《新五代史·唐明宗紀》:“辛酉,晏球獻馘俘。”
- 《逸周書·世俘解》:“太公望命禦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
四、相關延伸
- “馘”的演變:後引申為“斬殺”或“戰利品”的代稱。
- “俘”的組詞:如“俘獲”“戰俘”,均與擒獲敵人相關。
“馘俘”反映了古代戰争的殘酷性與軍功統計方式,兼具動詞(殺敵俘敵)與名詞(戰利品)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史書對戰役結果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