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求。《後漢書·陳王傳論》:“故推 卓 不為失正,分權不為苟冒,伺閒不為狙詐。” 唐 柳宗元 《與楊海之第二書》:“然吾所謂圓者,不如世之突梯苟冒,以矜利乎己者也。”
“苟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貪求,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對利益或欲望的不正當追求。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苟冒”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節制欲望的倡導,常用于批判功利主義或個人私欲膨脹的行為。例如,唐代文人常以此詞諷刺官場腐敗或道德淪喪的現象。
“苟冒”一詞通過“貪求”的核心意義,結合文獻用例,生動體現了古代對不當逐利行為的道德批判。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或柳宗元文集。
苟冒(gǒu m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事,常用來形容為了一時的利益或欲望而不顧後果的行為。
苟冒的部首分别是艹和冒,其中艹為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苟冒的筆畫總共為13畫,其中苟為8畫,冒為5畫。
苟冒是古代漢字的組合,因此其來源較為複雜。繁體字為苟冒。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苟冒的古代寫法為:苟為⺹丨兒冒為⺿一丨冖。
1. 他為了一時的享樂苟冒一時之歡,卻忽略了自己的未來。
2. 有些人出于貪婪苟冒風險,最終導緻了自己的失敗。
1. 貪苟:形容人貪婪而不知節制的行為。
2. 掩飾苟且:指敷衍塞責,遮蓋真相或不合理行為。
近義詞:邋遢、鄙俚、放縱。
反義詞:謹慎、慎重、審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