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 越裳國 進貢白雉事。喻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語出《後漢書·南蠻傳》:“ 周公 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 越裳 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 嚴複 《主客平議》:“夫綱常名教,凡 中國 所恃以立國明民者,亘萬古而不變者也。屬者之不振,正綱常名教之不張,張則格 苗 貢雉之盛,可復見於今日。”
“貢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曆史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貢雉”指古越裳國向周朝進貢白雉的事件,象征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其中:
典故源自《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周公攝政六年時,天下太平,越裳國通過多重翻譯(“三象重譯”)進獻白雉,以示對周朝的尊崇。
宋代詩人強至曾寫道:“禽疑越貢雉,獸訝晉祥麟”,清代黃節也有“海濱貢雉知何日”等詩句,均借“貢雉”表達對盛世的追憶或期許。
“貢雉”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更成為中華文化中“國泰民安”的經典意象,常見于古代文獻與詩詞。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籍原文,可參考《後漢書》或漢典等權威資料。
《貢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向皇帝進獻雉(bjǐ),即獻上美味的野鳥雉作為禮物或貢品。
《貢雉》的拆分部首是貝(貝字旁),筆畫數為15畫。
《貢雉》源于中國古代的貢獻制度,是向君主進獻雉鳥的一種行為。作為獵物中的珍禽,雉鳥在古代被視為貴族的美食。貢獻雉鳥也被視為一種表達敬意和緻謝的方式。
《貢雉》的繁體寫法為「貢雉」。
在古代,「貢雉」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以「貢兒雉」為例,「兒」代表了一個小的附屬意義,加在「貢」字之後形成「貢兒」,表示進獻之意。
1. 古代臣子為了向皇帝獻上貢品,常常會選擇貴重的貢雉。
2. 他在生日宴會上收到了一隻貢雉作為禮物。
1.貢品:指向君主獻上的禮物。
2.貢獻:表示向高級人物或組織奉獻、進獻東西。
3.貢士:指受封的進士。
進貢、獻禮
接受、收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