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lliance]∶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在戰時聯合進攻或防衛
(2) [pact to shield each other]∶現在常用來比喻當事人相互串通,互不揭發
你們訂了攻守同盟嗎?怎麼都不肯說?
原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締結軍事盟約,以求在行動上協調一緻。後用以指同夥間的串通合作。 茅盾 《子夜》十八:“我們約他做攻守同盟,本想彼此提攜。” 楊匡滿 郭寶臣 《命運》:“他在廠裡同戰友們訂了攻守同盟,回到家裡就清理自己的信件、日記。”
“攻守同盟”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演變和現代語境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和曾樸《孽海花》,描述國家間的軍事合作。
原義(中性)
指國家之間締結軍事盟約,約定戰時聯合進攻或防禦。例如日俄戰争期間日本與韓國結盟。
現代引申義(貶義)
現多指利益團體或犯罪者為掩蓋問題而串通勾結、互不揭發的行為,例如共犯訂立隱瞞協議。
清代曾樸《孽海花》:“何太真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恐将來難免争端。”
該成語的語義演變反映了社會認知變化:從純粹描述軍事策略,逐漸衍生出對隱秘勾結行為的批判。使用時需注意語境中的褒貶傾向。
《攻守同盟》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攻方和守方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外敵或共同達成某種目标。
「攻」的部首是「攴」,總共有15筆。
「守」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2筆。
「同」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筆。
「盟」的部首是「皿」,總共有9筆。
《攻守同盟》成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孟子·公孫丑上》。其中,公孫丑說:“攻有攻于無攻也,有攻于有攻也。夫應有君攻,無君應攻,攻守無守者,如人之嫂也。《資治通鑒》所記則雲:‘背兩望之之達者出于蘇建封之昏姓也。”
《攻守同盟》的繁體字是「攻守同盟」。
古代對應《攻守同盟》的漢字寫法的具體情況,暫時無法找到确切的資料,但可以推測類似的寫法會是「攻守共約」等。
1. 我們應該攻守同盟,共同抵禦外敵的進攻。
2. 在這場比賽中,攻方和守方達成了攻守同盟,以保持勝利的勢态。
1. 攻城掠地
2. 攻無不克
3. 守身如玉
4. 守望相助
1. 攻守合作
2. 攻防同盟
3. 攻守一體
1. 敵對對抗
2. 攻守相悖
3. 力不從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