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納的意思、貢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納的解釋

納貢,進貢。 劉師培 《文說》:“甚至加虛鍊飾,博采諛言,喻過其體,詞沒其義:論逆臣則稱為問鼎,稱巨寇則目以長鲸;記貢納必飾百牢,叙朝會必稱萬國。”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一章第一節:“ 商 代遺址中出土的龜甲、鲸魚骨、鲟魚骨、海貝、玉石等,有的産于 東海 或 南海 ,有的産于西北。這些都是 商 朝通過交換或貢納方式得來的,說明 商 朝的影響遠遠超出其統治區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貢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既包含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行為,也延伸為對社會義務的概括。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語義

該詞由“貢”和“納”組成:

組合含義可概括為:通過進貢或納稅的方式履行責任,既包含主動奉獻,也強調制度性義務。

二、曆史制度中的實踐

  1. 商朝貢納制
    根據考古發現,商代通過貢納獲得龜甲、鲸骨、玉石等物資,這些物品多來自統治區外,印證了商王朝通過政治權威強制征收周邊部族的制度。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指出,此類貢納使商朝影響力遠超實際控制範圍。

  2. 制度分化
    商代貢納分為内服(直屬領地)和外服(附屬部族),前者以固定賦稅為主,後者多為象征性進貢以示臣服。

三、文化淵源

典故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
孔子問公冶長:“貢獻而不納稅,如何避免貧困?”公冶長答:“若貧困卻無怨言,何談可貴?”此對話奠定了“貢獻與義務并存”的倫理基礎。

四、現代引申義

示例應用

郭沫若分析商代遺址時提到:“海貝、玉石等通過貢納獲得,表明商朝影響力輻射廣泛。”

“貢納”既是一個反映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的曆史術語,也是蘊含責任意識的文化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貢納》的意思

貢納(gòng nà)是一個動詞,意為獻上、提交、奉獻。它可以指個人或組織向上級、國家或機構提供貢品、捐助、稅款等。

部首和筆畫拆分

《貢納》由部首組成,部首表示財富的符號,而表示言語、表達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與繁體

《貢納》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一書中,是用來描述皇帝、國王或貴族領導者向天、神、祖先獻上貢品的行為。在繁體字中,貢的形象與簡體字相似,而納則以「納」為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貢納的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貢字的寫法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贛」,表示給予、奉獻;另一種是「貢」,表示貢品、進貢。納字的古字形中,多以「訥」這個字形代替今天的「納」。

例句

1. 他每年都會向慈善機構貢納大量的物品和金錢。

2. 在古代,各地貴族會每年貢納各種名貴的寶物給皇帝。

組詞

- 貢獻:指個人或組織所提供的有價值的貢品、捐助或成果。

- 貢品:指向上級、國家或神明等獻上的財物。

近義詞

- 獻上:表示向特定對象祭祀、奉獻或提供。

- 奉獻:表示為某個特定目标或人物無私地付出努力、才能或財物。

反義詞

- 收取:指從他人處接受財物、費用等。

- 侵占:指非法占有或占用他人的財物、權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