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宮閫”。1.猶言帝王後宮。《南史·後妃傳論》:“ 文 宣 宮壼,無聞於喪德; 後主 嗣業,實敗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 唐 張說 《颍川夫人陳氏碑》:“ 神龍 三年六月五日,北軍作難, 西華 失守,騎入宮壼,兵纏禦樓。”《元典章·诏令一·立皇後诏》:“聖哲造邦,始於宮壼,蓋風化之原,人倫之本。” 清 薛福成 《書<漢書·外戚傳>後九》:“若夫 王皇後 ,抱 平帝 之慼,痛 漢 室之亡,始終一節……洵足為 漢 二百年宮壼增光矣。”
2.借指後妃。 唐 顔真卿 《請複七聖谥號狀》:“ 上元 中,政在宮壼,亂名改作,始建 神堯文武大聖 之號,蓋非 高宗 之所獲已。”《元史·成宗紀四》:“惟其末年,連歲寝疾,凡國家政事,内則決於宮壼,外則委於宰臣。”《明史·張昇傳》:“貴戚 萬喜 依憑宮壼,兇焰熾張。”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裡仁篇》:“朝廷之政,既非其(天子、諸侯之子)所與聞;宮壼之閒有所失德,則正為嫌隙窺伺之府。”
“宮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帝王的後宮或後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帝王後宮
指皇帝居住的宮廷内院,尤其是後妃居住的區域。該詞最早見于《南史·後妃傳論》中的“文宣宮壸,無聞於喪德”。
借指後妃
在唐代文獻中,如張說《颍川夫人陳氏碑》提到“騎入宮壸”,此處“宮壸”代指後妃群體。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同義詞擴展
“宮壸”與“宮閫”(宮闱)意義相近,均指帝王内廷,但後者更側重地理範圍,前者更傾向指代後妃身份。
字形與詞源
“壸”(kǔn)本義為宮中小道,後衍生為宮廷内院的代稱,與“壼”存在通假現象,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史書、碑文等正式文體,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辭書釋義,但因參考資料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以驗證細節。
《宮壼》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宮殿中的儲藏室”或“儲放國家財寶的地方”。它是由“宀”和“貫”兩個部首組成。
宮壼的首字部首是宀,代表是“宇宙寶座”。
宮壼的第二字部首是貫,代表是“串聚狀物”。
宮壼一共有11個筆畫。
宮壼最早是出自《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在古代,宮壼是用來儲放國家財寶、珍寶的一個重要的宮殿建築。
宮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宮壼”。
在古代,宮壼的寫法有所變化。它曾經寫作“宮廆”或者“宮廐”。
1. 你看到了宮壼中的國寶嗎?
2. 這個宮壼保存了幾百年的珍貴文物。
宮殿、寶藏、儲物室、財寶
寶庫、倉庫、庫房
普通殿堂、常人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