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親自穿上铠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左傳·成公十三年》:“ 文公 ( 晉文公 )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征東之諸侯。”《梁書·元帝紀》:“我是以董率臯貔,躬擐甲胄,霜戈照日,則晨離奪暉,龍騎蔽野,則平原掩色。” 唐 張說 《論神兵軍大總管功狀》:“既而王躬擐甲胄,吐誠師旅,誓在盡敵,以報前讎。”
“躬擐甲胄”是一個古代軍事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描述其親自率軍征戰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軍事史研究(來源:)。
《躬擐甲胄》是一個成語,意為親自穿上盔甲戰鬥,比喻親身投身到艱苦的工作或戰鬥中。
《躬擐甲胄》的拆分部首為身、手、矛、膽,其中身部為9畫、手部為4畫、矛部為5畫、膽部為9畫。
《躬擐甲胄》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是“夫以齊釁者,猶身以胄也”。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勇往直前,勇敢面對困難和艱險。
《躬擐甲胄》的繁體字為「躬擐甲胄」。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躬擐甲胄》一詞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
1.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總是躬擐甲胄,為保護人民而奮鬥。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退縮,應該勇敢地躬擐甲胄,迎接挑戰。
躬身、擐甲、甲胄
身着軍裝、奮勇擔當、親力親為
遠離困難、逃避現實、放棄擔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