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舊時官僚威德世代相減。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太邱 長 陳實 , 實 子鴻臚卿 紀 , 紀 子司空 羣 , 羣 子 泰 ,四世於 漢 、 魏 二朝有重名,而其德漸小減,故時人為其語曰:‘公慚卿,卿慚長。’”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李載 者, 燕 代 豪傑,常臂鷹攜妓以獵,旁若無人。方伯為之前席,終不肯任。 載 生 栖筠 ,為禦史大夫,磊落可觀,然其器不及父。 栖筠 生 吉甫 ,任相國八年,柔而多智,‘公慚卿,卿慚長’,近之矣。”
“公慚卿,卿慚長”是一個源自漢魏時期的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官僚家族世代更替時,後輩的德行或威望逐漸遞減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的核心含義是“舊時官僚的威德世代相減”,即家族中每一代的官職可能更高,但德行或社會聲望卻不如前代。常用于描述名門望族後代在地位攀升的同時,德行或才能逐漸衰退的現象。
以颍川陳氏家族為例:
此成語不僅用于陳氏家族,後世也用于類似情境。例如唐代李氏家族(李栖筠、李吉甫)雖名聲顯赫,但被認為“器不及父”,同樣適用這一評價。
該成語揭示了古代社會對“名位與德行匹配”的重視,批判了僅憑世襲獲取高位卻忽視修養的現象。其結構“A慚B,B慚C”也成為漢語中表達逐代衰退的經典句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家族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博物志》《後漢書·陳寔傳》等史料,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公慚卿,卿慚長》是一句成語,意思是當公衆對你表示恭維時,你會覺得慚愧;但是當上級或者長輩對你表示恭維時,你會顯得過于自滿。
拆分的部首是“心”,拆分後的筆畫是8畫。
這句成語源自《戰國策·趙策二》中的故事。趙國大夫李牧因戰功卓著,受到了國内外的一片贊譽,而秦國國君秦昭王聽說李牧受到了衆人的稱贊,卻對他冷淡以對。秦昭王的态度使李牧感到慚愧,因為他認為隻有君主的表揚才是至高無上的。于是他引用了這句成語以自嘲自謙。
《公慚卿,卿慚長》(gōng cán qīng, qīng cán zhǎng)
在古代,這句成語的寫法為「公愆卿,卿愆長」。
他成績優異,受到同學們的稱贊,但當老師表揚他時,他卻有些“公慚卿,卿慚長”。
組詞:卿卿我我、公愆忘身、長長久久
近義詞:君子之交淡如水、桃李滿天下
反義詞: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