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赴任後到上司處參拜。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職任》:“小官赴任,詣長貳公參訖,衙前聽候三日,方敢退歸本職,今制遂禁庭拜。” 宋 李綱 《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盜賊狀》:“其招安出,首領雖已補授官資或與差遣,多是不離巢穴,不出公參,依舊安居鄉土。”《元典章·吏部四·赴任》:“今後散府并州縣赴任官員,照依舊例相去本管上司,百裡之内前詣公參。”
“公參”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官員赴任後參拜上司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釋義,源自宋代官場制度。新任職的官員需向上級長官行參拜之禮,以示正式到任并建立隸屬關系。例如:
“公正評判”之說
提到“公參”可拆解為“公正”與“參考”,并引申為公正評判。但此說法缺乏其他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讀。
現代誤用示例
部分現代文本(如)将“公參”用于“陪同參加”等場景(如“陪老公參加活動”),屬于同音詞混淆,與古義無關。
建議查閱《朝野類要》等宋代史料或權威曆史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獲取更詳細背景。
《公參》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擔任公共事務參謀、顧問的人,特指在古代官職中擔任參議之職的官員。
《公參》的部首是“⺘”(右肩旁),拼音為“⺘”(礻);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公參》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國,它是由“公”和“參”兩個字組成的。
在繁體字中,《公參》的寫法為「公參」。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對于《公參》一詞,可能存在不同的書寫方式和字體風格,這主要取決于當時的文風和書寫習慣。
1. 他是皇帝身邊的重要《公參》,負責給予君主政治建議。
2. 古代官場中的《公參》往往能夠左右重大決策的結果。
公事、公共、參謀、官員、參議等。
參謀、參議、謀士、策士。
君主、統治者、*********、個人決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