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潤滑嘴唇,拭淨舌頭。意謂極力用話語打動人,多指讒毀。《後漢書·宦者傳·呂強》:“羣邪項領,膏脣拭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李賢 注:“膏脣拭舌,謂欲讒毀故也。” 清 錢謙益 《<範玺卿詩集>序》:“寖假而膏脣拭舌,訾議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為一笑已矣。”
“膏唇拭舌”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該成語字面指用油膏塗抹嘴唇、用布巾擦拭舌頭,比喻通過修飾言辭來打動他人。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方面:
存在兩種文獻記載:
特征 | 說明 |
---|---|
發音 | gāo chún shì shé(标準四聲) |
結構 |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使用 |
感情色彩 | 中性詞,但多用于貶義語境 |
近義表達 | 膏唇販舌、巧舌如簧 |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古代文獻中多含批判意味,現代使用可靈活處理。建議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獲取更多典故細節。
《膏唇拭舌》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言辭花言巧語、油嘴滑舌的行為。它的意思是指用油脂潤滑唇舌,使之能夠靈活、流暢地說話,通常用來貶義形容人言過其實、虛僞、奸詐的語言行為。
《膏唇拭舌》由“膏”、“唇”、“拭”、“舌”四個字組成。它們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膏唇拭舌》的出處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荀子·勸學》:“關雎既遭牽許之禍,若并胡笳而和之,何惡之有?膏梁之信,則無所由拭其唇矣。”後來,這段話中的“膏唇拭舌”被引用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可以寫作「膏唇拭舌」。
在古代,成語《膏唇拭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膏字寫作「膏㐀拭舌」,唇字寫作「呻囟(口分囟)拭舌」。這些古代寫法也是成語發展演變的一部分。
他總是會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别人,真是膏唇拭舌。
組詞:膏藥、膏狀、唇舌之争。
近義詞:油腔滑調、油嘴滑舌、巧言令色。
反義詞:直言不諱、坦誠相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