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谒的意思、幹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谒的解釋

[seek to interview with requests for favor] 為某種目的而求見 [地位高的人]

(弟道約)好以榮利幹谒,乞丐不己,多為人所笑弄。——《北史·郦道元傳》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谒。——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詳細解釋

對人有所求而請見。《北史·郦道元傳》:“﹝弟 道約 ﹞好以榮利幹謁,乞丐不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 宋 歐陽修 《論舉館閣劄子》:“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幹謁權貴,以求薦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雖屬大僚通家,而未嘗有所幹謁。” 朱執信 《<德國社會革命家小傳>序言》:“三十年來,社會革命家時有幹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是非誠與之,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幹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幹谒(gān yè)指為某種目的而求見地位顯赫的人,通常帶有請求推薦、謀求官職或獲取利益的性質。例如《北史·郦道元傳》中提到“好以榮利幹谒”,即通過求見權貴來追求名利。


二、詞源與構成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現象

  1. 幹谒詩
    唐代文人常以詩歌形式向權貴自薦,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委婉表達懷才不遇的境況。
  2. 社會評價
    幹谒行為在古代備受争議,杜甫曾批判“獨恥事幹谒”,反映士人對功利性求見的矛盾心理。

四、用法示例


五、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北史》《全唐詩》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拜訪或參拜上級、長輩或尊貴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幹字的部首是幹,它是一個意義相近的偏旁部首。幹字的筆畫數為3。 - 谒字的部首是言,它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谒字的筆畫數為12。 來源: 《幹谒》這個詞源自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一種禮儀活動。古代官員或平民常常要前往朝廷或尊貴的人家進行拜訪,表示敬意和忠誠,這就被稱為"幹谒"。 繁體: 《幹谒》的繁體字是「幹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幹谒》這個詞在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例句: - 我打算明天去幹谒老師,向他請教一些問題。 - 孩子們帶着鮮花和禮物一起幹谒祖父母的墳墓。 組詞: 幹活、幹淨、幹旱、谒見。 近義詞: 探訪、參拜、拜訪。 反義詞: 逃避、回避、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