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火的意思、改火的詳細解釋
改火的解釋
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又稱改木。亦用以比喻時節改易。《論語·陽貨》:“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劉寶楠 正義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漢 ,廢於 魏 晉 以後,復於 隋 而仍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 宋 司馬光 《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火的解釋 火 ǒ 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别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 緊急:火速。十萬火急。 指槍炮 * 等:火藥。火炮。 發怒,怒氣:火暴。火
網絡擴展解釋
“改火”是古代中國與取火方式相關的重要習俗,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 字面含義:指古代鑽木取火時,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木材種類的做法,又稱“改木”。
- 引申義:因季節更替而變換取火方式,逐漸演變為時間流逝或朝代更替的象征。例如《論語·陽貨》中提到“鑽燧改火”,即用此習俗代指一年周期。
2.曆史背景與具體實踐
- 四季用木:據《周書·月令》記載(馬融注),不同季節使用特定木材:
- 春:榆木、柳木
- 夏:棗木、杏木
- 季夏:桑木、柘木
- 秋:柞木、楢木
- 冬:槐木、檀木。
- 目的:古人認為不同木材具有避毒、祛病的功效,定期更換可減少疾病傳播。
3.文化意義與演變
- 時間象征:如蘇轼詞“一别都門三改火”中,以“三改火”指代三年離别,體現其作為時間計量單位的功能。
- 朝代更替:後世将“改火”引申為政權變革的隱喻。
- 廢止:魏晉時期此俗逐漸消失,隋唐曾短暫恢複。
4.相關文獻
- 主要見于《論語》《周書》等經典,以及唐宋詩詞中,成為文人表達時序變遷的常用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記載或詩詞用例,可參考《論語注疏》《蘇轼全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火",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意思: "改火" 是一個中國漢語詞組,通常用來表示改動生火的位置或方式,特别是在烹饪過程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改火" 由兩個部首組成。"改" 使用的部首是"曰",由7個筆畫組成;"火" 使用的部首是"灬",由4個筆畫組成。
來源: "改火" 這個詞源于古代烹饪技術,用來指示在烹饪過程中調整或改變火源的位置和強度。
繁體: "改火" 的繁體形式為 "改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 "改火" 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在現代漢字中,通常使用簡化字形式進行書寫。
例句: "明天做菜的時候,記得要在煮沸後改火小火慢炖。"
組詞: "改火" 這個詞組可以與其他詞組搭配使用,如 "改變火勢"、"改改火候" 等。
近義詞: "改火" 的近義詞包括 "換火"、"轉火" 等,都可用來表示調整烹饪過程中的火源情況。
反義詞: "改火" 的反義詞可能是 "保持火力" 或 "停火",具體取決于烹饪情境的需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