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繡的意思、斧繡的詳細解釋
斧繡的解釋
持斧衣繡衣。古執法使者的儀制。語本《漢書·武帝紀》:“遣直指使 暴勝之 等,衣繡衣,持斧,分部逐捕。” 元 範梈 《寄杜廉訪使君》詩:“斧繡揚秋隼,泉阿達夜蛩。”
詞語分解
- 斧的解釋 斧 ǔ 砍東西用的工具,多用來砍木頭。古代亦用來作兵器:斧子。斧頭。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權、權柄)。 用斧砍:斧正(敬辭,請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鑿(a.斧子或鑿子;b.指文藝作
- 繡的解釋 繡 (綉) ù 用絲線等在綢和布上綴成花紋或文字:繡字。繡花。刺繡。 繡成的物品:粵繡。蘇繡。湘繡。錦繡山河。錦心繡口(形容文思、詞藻都優美、華麗)。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斧繡"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中國古代輿服制度中,指代古代高等級官員禮服(如衮服)上所繡的一種特殊紋飾——斧形圖案。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基本釋義
"斧繡"指古代帝王或高級官員禮服上,用彩色絲線刺繡出的斧頭形狀的紋章。它是古代服飾等級制度中"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彜、藻、火、粉米、黼、黻)之一,具體對應"十二章紋"中的"黼"(fǔ)紋。其核心含義是象征決斷、權威與執法。
二、 形制與象征意義
- 形制特征: 圖案通常為黑白相間(或黑青相間)的斧頭形狀,刃部為白色(或淺色),斧身為黑色(或深色),取斧刃鋒利、斧身厚重之象。
- 核心象征:
- 決斷之力: 斧為砍劈利器,象征帝王或官員處理政務、裁斷是非時應如斧刃般果斷、明快、剛毅。
- 刑威之權: 斧在古代也是刑具之一,"斧繡"暗含執掌刑罰、維護法度的權威。
- 統治之基: 作為高級禮服的紋飾,它是統治者權力、地位的視覺化标識之一,體現了"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禮制思想。
三、 曆史語境與應用
"斧繡"紋飾主要應用于:
- 帝王衮冕: 天子最高等級的禮服(衮服)上繡有完整的"十二章紋","斧繡"(黼)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顯天子至高無上的裁決權。
- 高級官員禮服: 根據官職等級不同,官員禮服上可使用的章紋種類和數量有嚴格規定。公爵、諸侯等高階官員的禮服上也可能被賜予使用"斧繡"紋,以示其被賦予的重大決策或執法權責。
四、 文化内涵
"斧繡"超越了簡單的裝飾功能,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級觀念和權力象征體系的具象體現。它将抽象的統治權威(決斷、刑罰)通過具體的斧形圖案符號化,融入日常服飾,時刻提醒穿着者(統治者或重臣)所肩負的責任,也向臣民昭示着權力的來源與威嚴。
權威參考來源:
- 《周禮·春官·司服》:記載了不同等級服飾應配的章紋,是理解"十二章紋"(包括斧繡/黼)制度的基礎文獻。
- 《尚書·益稷》:最早提及天子服飾上的"十二章紋"("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其中"黼"即斧繡。
- 《禮記》相關篇章(如《禮器》、《明堂位》):闡釋了禮制、服飾與政治倫理的關系,為"斧繡"的象征意義提供了理論支撐。
- 曆代《輿服志》(如《後漢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明史·輿服志》等):詳細記載了各朝代對包括"斧繡"在内的章紋制度的具體規定和演變。
- 《三禮圖》等古代禮學圖譜:提供了"斧繡"(黼紋)的具體形象描繪。
網絡擴展解釋
“斧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ǔ xi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主要含義(古代執法儀制)
-
基本解釋
指古代執法使者的儀制,即“持斧衣繡衣”。其中:
- 斧:象征權力的斧钺,代表執法;
- 繡:繡衣,指華美的官服,象征威嚴。
-
曆史出處
源自《漢書·武帝紀》記載的執法場景:“遣直指使暴勝之等,衣繡衣,持斧,分部逐捕。”。元代詩人範梈在《寄杜廉訪使君》中也有“斧繡揚秋隼”的用法,進一步印證其與執法相關的含義。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成語含義)
部分詞典(如)提到“斧繡”作為成語時,表示“粗劣與精美不相稱”,形容事物或人表裡不協調。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三、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執法者的威嚴形象(如詩詞、史書);
- 現代語境:若作為成語使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是否為“不協調”的比喻義。
建議優先采用“古代執法儀制”這一核心含義,引用時注意區分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迸飛變互蔽锢采獲蒼黎長禦乘戈承塌熾爨刀俎達聽登霞刁鑽古怪地磁極發炎悱怵風斾峰值公信力鹘鸠合瓢花魁幻僞見鞍思馬借倩鯨鱷金辂獧黠劇子檻舍靠旗了達愣愣瞌瞌俚鄙靈娥領約禮器陸氏莊荒屢遷馬黑賣文為生覓迹尋蹤能樣泥漉噴漿頃年任聽三茶六飯傷别神變神氣十足神遊堂序謄録所霧鬓風鬟烏黑黑相如銜使消磨懈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