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三身之一。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偈銘》:“師既疾亟,四大将壞,無戀著念,無厭離想。郡太守、門弟子進醫饋藥者數四,師頷之雲:‘報身非病,焉用是為?’言訖,趺坐,恬然就化。” 宋 蘇轼 《東坡志林·讀<壇經>》:“試以喻眼: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何謂見是法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眼枯睛亡,見性不滅。”
“報身”是佛教核心概念“三身”之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報身指通過修行證悟佛果後所顯現的功德身,以法身(佛的根本智慧體性)為因,經長期修習而成就。在藏傳佛教中稱為“隆固”(longku),意為“受用身”,強調對現象世界的清晰感知。
報身與業力法則密切相關,不同業因導緻不同果報身。例如衆生投生為天人、人類或動物,乃至相貌、才智差異,均是過去業力積累的顯現。
報身既是修行成果的體現,也是因果法則的具象化,兼具個體覺悟與普度衆生的雙重屬性。理解報身需結合法身(本體)、化身(應機示現)共同構成的三身理論體系。
《報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報答他人的恩情或善意”。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别人的好意、幫助或恩情表示感謝,并回報他們的善意。
《報身》的字形由“抄”和“身”這兩個部首組成。
“抄”部表示手的動作,“身”部表示人的身體。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報身》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的文章裡,原本是指一個人對于昔日的大恩同緻報答。
在繁體字中,“報身”寫作“報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幾種變體形式可以用來寫“報身”。具體寫法根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我将永遠感激他,因為他救了我的命,我要報身他的恩情。
2. 她是我最親愛的朋友,她對我的幫助我必須要報身。
感恩報身、報身恩情
回報、感謝、報答
忘恩負義、不報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