櫜甲束兵的意思、櫜甲束兵的详细解释
櫜甲束兵的解释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师轻而无礼” 唐 孔颖达 疏:“《吕氏春秋》説此事云:‘师行过 周 , 王孙满 曰: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今本《吕氏春秋·悔过》作“橐甲束兵”。
词语分解
- 櫜甲的解释 谓衣内披甲。《左传·昭公元年》:“ 子晳 怒,既而櫜甲以见 子南 。欲杀之而取其妻。” 杨伯峻 注:“《周礼·考工记·函人》疏:‘以衣衷著甲谓之櫜。’则此櫜甲即 襄 二十年《传》之衷甲,非藏甲于櫜中。
- 束兵的解释 收起兵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师轻而无礼必败” 晋 杜预 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网络扩展解释
“櫜甲束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较为统一,但需注意发音和出处的准确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基本解释
-
字面含义
指脱下铠甲(櫜甲)、收起兵器(束兵),形容停止战斗或解除武装的状态。
-
引申意义
多用于描述休战、结束军事行动的场景,强调从战备状态转为和平状态。
发音与出处
- 标准发音:gāo jiǎ shù bīng(注意:标注的“chǐ”为错误读音)。
- 最早出处: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唐代孔颖达的注解引用《吕氏春秋·悔过》中的记载:“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用法与结构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
- 近义词:櫜弓卧鼓、櫜弓戢戈(均表示停战)。
- 反义词:严阵以待、秣马厉兵(表示备战)。
权威性辨析
- 提到该成语与《孟子·告子下》相关,并解释为“统一指挥的军队”,此说法与其他高权威来源(如汉典、左传注解)冲突,可能为误引。
- 建议以《左传》《吕氏春秋》及唐代注疏为可靠出处,释义以“解除武装、休战”为准。
应用示例
战国时期,诸侯会盟后常“櫜甲束兵”,以示暂息干戈。
(注: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强调从战争转为和平的过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左传》相关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櫜甲束兵是一个有趣的词汇,它的意思是指携带草木之叶所制成的铠甲的士兵。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櫜、甲、束、兵四个部分。
櫜的部首是木,它具有两个笔画。甲的部首是石,它有五个笔画。束的部首是糸,它有六个笔画。兵的部首是人,它只有两个笔画。
櫜甲束兵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和文化。在古代,士兵使用木制的铠甲,上面绑着树叶,以融入自然环境中。这样的装备使得士兵在战场上更具隐蔽性和伪装能力。
櫜甲束兵在繁体中文中的书写方式为「櫜甲束兵」。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字体形式,依然被一些地区和文化所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以櫜甲束兵为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仍然保持一致。
例句:
1. 传说中,櫜甲束兵在森林中出色地隐藏自己。
2. 在古代战争中,携带櫜甲束兵的士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组词:
1. 櫜刀:指配合櫜甲束兵使用的一种特殊刀具。
2. 甲冑:古代士兵战斗时穿戴的铠甲。
3. 束缚:限制或约束某人的行动自由。
近义词:
1. 叶甲兵:指携带草木之叶铠甲的士兵。
2. 果树战士:指以果树叶制成的铠甲战士。
反义词:
1. 玄甲勇士:指穿戴黑色铠甲的勇敢战士,与櫜甲束兵相对。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如需更多信息,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