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祀的意思、格祀的详细解释
格祀的解释
古代祀求六气和顺的祭礼。《尚书大传》卷三:“六沴之礼,散齐七日,致齐新器絜祀用赤黍,三日之朝,于中庭祀四方,从东方始,卒于北方,其祀礼曰格祀。”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祀的解释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国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格祀"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一种庄重、合乎礼制的祭祀活动。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方面:
-
合乎法度的祭祀
- "格"在此处取"法式、标准"之义(《说文解字》:格,木长貌。引申为法式、标准)。"祀"即祭祀。
- "格祀"指严格遵循礼法规范进行的祭祀仪式,强调其仪轨的端正与规范性。它区别于随意或不合礼制的祭祀行为。例如《礼记·祭统》强调祭祀需"尽其悫而信焉",即要求虔诚且合乎礼制,可视为"格祀"的精神体现。
-
感通神灵的祭祀
- "格"亦有"来至"、"感通"之意(《尚书·说命下》:"格于皇天")。"格祀"指通过庄重、诚敬的仪式,使祭祀者的心意能够上达、感通神灵或祖先,以期获得福佑或回应。这层含义强调了祭祀的沟通功能与神圣性。郑玄在注释《礼记》相关篇章时,常强调祭祀中"交于神明"的重要性,此即"格祀"追求的境界。
-
受福之祭(引申义)
- 在特定语境下,尤其结合郑玄等经学家的注释,"格"有时被解释为"嘏"(gǔ)的假借字。"嘏"意为"福",特指祭祀时神灵(或代表神灵的主祭者)向参与祭祀者赐福的仪式或祝福辞(《礼记·礼运》:"修其祝嘏")。
- 因此,"格祀"有时可引申理解为"受福之祭",即指在祭祀中接受神灵赐福的环节或整个旨在祈求并接受福佑的祭祀活动。郑玄在《礼记注》中多次提及"嘏"礼,如《祭统》注云:"嘏,长也,谓以主人之辞致福于主人也。" 此解虽非"格祀"最通用的本义,但在特定文献注释中可见。
"格祀"主要指合乎礼法规范、旨在感通神灵或祖先的庄重祭祀仪式。其核心在于祭祀活动的规范性(格)与沟通神圣的目的性(格)。在经学家的注解传统中,有时也特指祭祀中接受神灵赐福(嘏)的部分或含义。
引用参考:
- 释义核心概念(格、祀)及书证(《尚书》、《礼记》):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 郑玄对"嘏"礼的注解: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见于《十三经注疏》)。
- 对古代祭祀礼制的整体理解: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网络扩展解释
“格祀”是古代一种祈求六气(指自然界的六种气象或元素)和顺的祭祀礼仪,主要目的是通过特定仪式调和自然力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根据《尚书大传》记载,格祀属于“六沴之礼”的一部分,需通过严格的斋戒、洁净祭器及特定流程完成祭祀。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仪式调和“六气”,即古代认为影响自然与人事的六种气象或元素(具体所指因文献不同可能略有差异,如阴、阳、风、雨、晦、明等)。
-
祭祀流程与要求
- 斋戒准备:祭祀前需进行七日“散齐”(初步斋戒)和三日的“致齐”(深度斋戒),期间需保持身心洁净。
- 祭品与方位:使用赤黍(红色黍米)作为祭品,并在庭院中按方位顺序祭祀,从东方开始,至北方结束。
-
文化意义
格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调和观念,属于早期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古人试图建立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以保障农业和社会稳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六气”的具体内涵或相关古籍记载,可参考《尚书大传》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闭合自责擦黑残膏剩馥参言黪衣传影刺填大次叨长大弦戏隄岸番夷丰暇豫丰兆封祝浮飘飘革序工作者归着过饮和弱坏水划子烜耀贾伴监察绛纱幔桀骏进口词棘轴峻谷巨亿老屋拉腿蜡子菱黄灵威仰麦畿茅舍能梗胖子年轻脃秋魄屈笮如新埽穴犂庭删去神出鬼入诗抄适间曭朗特拔眺览停机投袂而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卫蔽魏草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