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耕織圖的意思、耕織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耕織圖的解釋

描繪封建時代水稻耕種和絲麻紡織生産過程的圖畫。 南宋 劉松年 曾畫過《耕織圖》; 樓璹 亦畫《耕圖》《織圖》,有刻本流傳。 清 康熙 曾命 焦秉貞 繪《耕織圖》。 乾隆 亦曾命 冷枚 、 陳枚 各繪《耕織圖》。 焦秉貞 所作《耕圖》《織圖》,曾雕闆印行。 宋 樓鑰 《跋揚州伯父耕織圖》:“伯父( 樓璹 )時為 臨安 於潛 令,篤意民事,慨念農夫蠶婦之作苦,究訪始末,為耕織二圖:耕自浸種以至入倉,凡二十一事;織自浴蠶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事為之圖,繫以五言詩一章,章八句。農桑之務,曲盡情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耕織圖”是中國古代以農業耕作(“耕”)與蠶桑紡織(“織”)為主題的詩畫結合藝術作品,具有技術傳播、政治教化與藝術表達三重屬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耕織圖是以系列繪畫形式系統描繪水稻種植和蠶絲紡織全過程的圖譜,通常配以詩文解說。目前可考的最早版本為南宋樓璹于紹興年間(1131-1162年)創作的《耕織圖》,含耕圖21幅、織圖24幅。

  2. 曆史發展
    自南宋起,耕織圖成為宮廷繪畫固定題材,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多次命人摹繪修訂,如焦秉貞《禦制耕織圖》、胤禛《耕織圖冊》等。

二、内容與結構

  1. 耕作流程
    涵蓋水稻種植21個環節,包括浸種、犁田、插秧、灌溉、收割、入倉等,如《胤禛耕織圖冊》細化到“耙耨”“碌碡”等精耕步驟。

  2. 蠶織流程
    記錄蠶桑紡織24道工序,如浴蠶、分箔、缫絲、染色、剪帛等,清代版本還新增“成衣”環節。

三、功能與意義

  1. 技術傳播
    通過圖文結合形式普及農桑技術,如浸種促進發芽、稻田灌溉方法等,被稱為“最早的農業技術挂圖”。

  2. 政治象征
    帝王借耕織圖宣揚“農為天下之本”理念,如康熙因圖中“織女之寒、農夫之苦”下令推廣,體現道德化行政傳統。

  3. 藝術價值
    詩書畫一體,如樓璹原圖每幅配五言詩,清代版本采用冊頁裝裱,兼具紀實性與審美性。

四、文化影響

作為農耕文明的視覺化載體,耕織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産”,其版本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桑技術的進步與統治策略的變遷。

如需查看具體圖像細節或完整工序列表,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報》專題分析或《如果國寶會說話》對清代圖冊的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耕織圖》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耕」和「織」,拆分的部首分别為「耒」和「纟」。其中,「耕」的意思是耕種、耕作,表示農田的開墾與耕耘;「織」意為紡織、編織,指用紗線或線繩進行編織工藝的活動。 「耕織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幅圖畫。據說,這幅圖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宮廷繪畫作品,描述了田地中農民正在耕地和婦女在紡織的場景。因此,「耕織圖」這個詞代表了農田耕作和紡織手工藝之間的緊密聯繫。 在繁體字中,「耕織圖」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區别。 根據古時的漢字書寫方式,「耒」的古字形為「耒」,它是一個農具,形狀像是一個帶有柄的木耕鋤。而「纟」的古字形為「糹」,表示絲綢或與織相關的事物。 以下是一個關于「耕織圖」的例句:農村裡的人們每年都要勞動耕織圖,創造豐收和美好生活。 除了「耕織圖」這個詞之外,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彙,例如「耕作」、「織布」、「農田」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耕耘圖」代替「耕織圖」,兩者意思相近,都強調了農村生活和農業勞作。 反義詞方面,與「耕織圖」相對立的詞語可以是「工業化」或「城市化」,這些詞強調了現代工業化和城市發展的潮流。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了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