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缶。《漢書·楊恽傳》:“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缶,瓦器也。 秦 人擊之以節歌。”
“拊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解析:
字義拆解
文化内涵
拊缶是先秦時期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多用于宴會或祭祀。因缶音色質樸,常與“雅樂”對比,象征簡樸的民俗文化。例如《詩經·陳風》中“坎其擊缶”便描繪了擊缶為樂的景象。
現代關聯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曾以“擊缶而歌”表演重現這一古俗,引發對缶文化的關注,但演出中“缶”為結合現代設計的道具,非完全複原古制。
由于未檢索到直接文獻,以上分析基于字源、類似用例及文化史背景綜合推斷。若需更精準的文獻考據,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樂器考》等專著。
拊缶(fǔ fǒu)是一個具有古代意義的漢字詞語。它是指用手掌輕輕拍打瓦器或陶缶的動作。
段落2(h2标籤):拆分部首和筆畫拊缶的部首是手部(扌),由手部(扌)和缶部(缶)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段落3(h2标籤):來源與繁體拊缶字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拊缶變為「拊缶」。
段落4(h2标籤):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法中,拊缶的形狀略有不同。它的上部類似于手掌,下部類似于陶缶。整個字形寓意了"用手拍打陶缶"的動作。
段落5(h2标籤):例句1. 他用手掌拊缶,發出了美妙的聲音。
2. 小孩子喜歡用手掌拊缶玩耍。
組詞:拊掌、拊心、拊石
近義詞:拍打、拍擊
反義詞:拔罐、推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