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处的意思、伏处的详细解释
伏处的解释
(1).隐居。《庄子·在宥》:“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 清 姚莹 《复荐青一兄书》:“愧无古人高洁之行,伏处邱园,而浮沉外吏,数见黜辱,已自伤矣!”
(2).安处,不四出活动。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阔人决不是笨牛,否则,他早已伏处牖下,老死田间了。”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处的解释 处 (處) ǔ 居住:穴居野处。 存在,置身: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处。 决定,决断:处理。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处罚。处决。 止,隐退:处暑。 处
网络扩展解释
“伏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
隐居
指远离尘世、不参与世俗事务的生活状态。例如《庄子·在宥》中提到:“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清代姚莹《复荐青一兄书》中也有“伏处邱园”的用法,形容文人隐居于乡野。
-
安处,不四出活动
强调安定居所、不频繁外出。如鲁迅在《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中写道:“阔人决不是笨牛,否则,他早已伏处牖下,老死田间了。”,暗含对安于现状的讽刺。
二、用法与例句
- 文学引用:常见于古典或近代文学作品中,如“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出自《三国演义》相关引文)。
- 现代语境: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修辞,例如形容昆虫“伏处于隐蔽处”。
三、总结
“伏处”既可表达隐居的高洁志趣,也可指代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使用范围较窄,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处(fú chǔ)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隐匿的地方或所在。现在让我们来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笔画:伏字的部首是亻(人),处字的部首是夂(行)。伏字共有5画,处字有7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繁体字中,伏处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古时候,伏处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但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在山洞中找到了一个安全的伏处。
2. 敌人搜寻了很多地方,但还是没有找到他的伏处。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隐藏、隐蔽、隐匿等。这些词语都能够形容人或物体在某个地方不易被发现或察觉。
伏处的近义词可以是藏身之地、藏身处。反义词可能是暴露、显露等词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