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關系密切互相依存的事物。語本《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 虞 虢 之謂也。”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晧書》:“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漸,而徘徊危國,冀延日月。”亦作“ 輔車唇齒 ”。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拙著之《甲骨文字研究》與此自是輔車唇齒。”
以下是對成語“輔車唇齒”的詳細解釋:
原始出處
源自《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注:虞國和虢國是春秋時期兩個相鄰小國,命運相連,後被晉國借道滅虢,順勢滅虞。)
曆史引用
晉代孫楚在《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引用:“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漸。”
如需查看完整文獻出處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及相關古籍注疏。
《輔車唇齒》這個詞出自《論語·為政》一章,“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段話的意思是君王要以身作則,做到君主有君主的樣子,臣子有臣子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君王和臣子、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就像輔車和唇齒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輔車唇齒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
輔(車):辛(八畫) 加上辷(三畫)
車(車):車(四畫)
唇(吅):口(五畫) 加上吅(二畫)
齒(齒):齒(八畫)
輔車唇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比喻,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關系,比如君臣、父子、師生等。
輔車唇齒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輔車唇齒」。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輔車唇齒的「輔」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輔」,另一種是「輦」。此外,「齒」字在古代也有「齔」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同氣連枝、相互依存、密切配合。
輔車唇齒的近義詞有:互相合作、相互依賴。
輔車唇齒的反義詞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