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陰陽二氣會合之狀。《魏書·孝文帝紀上》:“天地氛氲,和氣充塞。”
(2).盛貌。《文選·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氲蕭索。” 李善 注引 王逸 《楚辭注》:“氛氲,盛貌。” 唐 李峤 《寶劍篇》:“淬緑水,鑒紅雲,五采焰起光氛氲。” 宋 歐陽修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蔽日雪雲猶靉靆,欲晴花氣漸氛氲。”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四:“息馬中林樹,煙靄何氛氲。”
(3).雲霧朦胧貌。 南朝 宋 鮑照 《冬日》詩:“煙霾有氛氲,精光無明異。” 唐 王維 《山行遇雨》詩:“驟雨晝氛氲,空天望不分。” 宋 蘇轼 《犍為王氏書樓》詩:“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氲。”
(4).指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詠竹火籠》:“覆持鴛鴦被,白鶴吐氛氲。” 唐 無可 《蘭》詩:“蘭色結春光,氛氲掩衆芳。” 清 黃景仁 《初更後有攜酒食至者》詩:“滿堂酒氣飄氛氲,一縷心煙起蓊勃。”
(5).比喻心緒缭亂。 唐 陳子昂 《入東陽峽》詩:“仙舟不可見,遙思坐氛氲。” 唐 李白 《鳴臯歌送岑徵君》:“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望不見兮心氛氲,蘿冥冥兮霰紛紛。” 唐 溫庭筠 《詠寒宵》:“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晻曖遙相屬,氛氲積所思。”
氛氲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古典意蘊的詞彙,主要用于描繪朦胧彌漫、充盈流動的視覺或氣息狀态,常見于詩文描寫自然景象或抽象意境。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雲霧、煙氣等自然氣息濃郁缭繞的狀态。如唐代宋之問《題雷琴》中“氛氲岫深谷,清冷池上亭”,描繪山谷霧氣氤氲之景。《漢語大詞典》釋為“盛貌”,強調其充盈彌漫的動态感 。
引申指香氣馥郁缭繞。漢代謝惠連《雪賦》以“氛氲蕭索”形容雪氣清寒,後亦用于花香。清代《廣雅疏證》注“氛”為“祥氣”,暗含氤氲祥瑞之意 。
在文學中擴展為情感或氛圍的朦胧交織。如唐代李峤《寶劍篇》“氛氲流霞滿朝陽”,借霞光喻劍氣缭繞的恢宏氣象。
《全唐詩·芳樹》中“氛氲桃李花,青柎含素萼”,以“氛氲”摹寫花叢繁盛迷蒙之态(《全唐詩》卷十七)。
白居易《朱陳村》“機梭聲劄劄,牛驢走纭纭……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鬓根”,雖未直用“氛氲”,但“纭纭”等詞與之意境相通,表現生活氣息的濃郁交織(《白氏長慶集》)。
現代漢語中,“氛氲”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古風語境,保留其古典美感。權威釋義可參考:
結語
“氛氲”一詞凝練了漢語對朦胧美感的獨特表達,從自然氣象到抽象意境,始終承載着充盈流動的視覺與氣息意象。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全唐詩》等經典文獻。
“氛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涵蓋自然現象、物象狀态及抽象情感等方面。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陰陽二氣會合
指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的狀态,如《魏書·孝文帝紀上》中的“天地氛氲,和氣充塞”,形容宇宙和諧之氣充盈。
繁盛之貌
可形容事物茂盛、豐饒的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朱陳村》詩中的“桑麻青氛氲”,描繪了植物繁茂的景象;謝惠連《雪賦》則以“氛氲蕭索”表現大雪紛揚的盛大場景。
朦胧的雲霧或煙氣
多用于描寫自然環境中朦胧缥缈的霧氣或煙雲,如“雲霧氛氲”或“雪紛糅而遂多”等描述。
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既可指煙霧缭繞(如焚香時的煙氣),也可指香氣濃郁。例如李峤《寶劍篇》中“五采焰起光氛氲”,通過視覺與嗅覺結合表現華美氛圍。
心緒缭亂
比喻情感紛繁複雜的狀态,如形容人内心煩亂或思緒纏繞,常見于詩詞中表達抽象情緒。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現代語境下較少見,常見于描寫自然景觀、祭祀儀式或複雜情感的場景。需注意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香氛氲”偏向氣味描述,而“心緒氛氲”則側重心理狀态。
白牓白茶捕剿不列颠百科全書鄽市逞勢床上安床春工疵禮翠帷村疏定評帝王都堂杜秋娘風號雨泣負浪公馬孤風捍護含糊其辭核果虹棧江水不犯河水交讧醮祭夾竹桃解運矜疑糾纏不清誇論臘八粥糧饟磷酸龍飛九五謾與篾簍米飯冥目末殺耐人尋味腦袋嫩氣蔫食凄楚青塞窮泉散階神作禍作釋兵時棟水客稅利四垣碎碧天高聽下統論團練未已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