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陰陽二氣會合之狀。《魏書·孝文帝紀上》:“天地氛氲,和氣充塞。”
(2).盛貌。《文選·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氲蕭索。” 李善 注引 王逸 《楚辭注》:“氛氲,盛貌。” 唐 李峤 《寶劍篇》:“淬緑水,鑒紅雲,五采焰起光氛氲。” 宋 歐陽修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蔽日雪雲猶靉靆,欲晴花氣漸氛氲。”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四:“息馬中林樹,煙靄何氛氲。”
(3).雲霧朦胧貌。 南朝 宋 鮑照 《冬日》詩:“煙霾有氛氲,精光無明異。” 唐 王維 《山行遇雨》詩:“驟雨晝氛氲,空天望不分。” 宋 蘇轼 《犍為王氏書樓》詩:“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氲。”
(4).指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詠竹火籠》:“覆持鴛鴦被,白鶴吐氛氲。” 唐 無可 《蘭》詩:“蘭色結春光,氛氲掩衆芳。” 清 黃景仁 《初更後有攜酒食至者》詩:“滿堂酒氣飄氛氲,一縷心煙起蓊勃。”
(5).比喻心緒缭亂。 唐 陳子昂 《入東陽峽》詩:“仙舟不可見,遙思坐氛氲。” 唐 李白 《鳴臯歌送岑徵君》:“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望不見兮心氛氲,蘿冥冥兮霰紛紛。” 唐 溫庭筠 《詠寒宵》:“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晻曖遙相屬,氛氲積所思。”
“氛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涵蓋自然現象、物象狀态及抽象情感等方面。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陰陽二氣會合
指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的狀态,如《魏書·孝文帝紀上》中的“天地氛氲,和氣充塞”,形容宇宙和諧之氣充盈。
繁盛之貌
可形容事物茂盛、豐饒的狀态。例如唐代白居易《朱陳村》詩中的“桑麻青氛氲”,描繪了植物繁茂的景象;謝惠連《雪賦》則以“氛氲蕭索”表現大雪紛揚的盛大場景。
朦胧的雲霧或煙氣
多用于描寫自然環境中朦胧缥缈的霧氣或煙雲,如“雲霧氛氲”或“雪紛糅而遂多”等描述。
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既可指煙霧缭繞(如焚香時的煙氣),也可指香氣濃郁。例如李峤《寶劍篇》中“五采焰起光氛氲”,通過視覺與嗅覺結合表現華美氛圍。
心緒缭亂
比喻情感紛繁複雜的狀态,如形容人内心煩亂或思緒纏繞,常見于詩詞中表達抽象情緒。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現代語境下較少見,常見于描寫自然景觀、祭祀儀式或複雜情感的場景。需注意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香氛氲”偏向氣味描述,而“心緒氛氲”則側重心理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