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複的意思、非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複的解釋

(1).不再是。《後漢書·荀彧傳》:“縱數城或全,其餘非復己有。” 唐 李華 《長門怨》詩:“自驚羅帶緩,非復舊來心。” 清 唐甄 《潛書·匪更》:“及其敝也,衿傾袪錯,四垂紕離,非復緇衣矣。”

(2).不像是。《太平廣記》卷十引 晉 葛洪 《神仙傳·王興》:“帝顧侍臣曰:‘彼非復學道服食者,必 中嶽 之神以喻朕耳!’”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竝見 姮娥 與衆仙姬逍遙按樂,殆所謂《霓裳羽衣》、鈞天雅奏者,非復人世間所有。”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 仇 受而飲之,甘溫香美,非復人世間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非複"是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文言殘留結構,其核心語義由否定副詞"非"與表重複義的"複"組合而成,主要包含兩層釋義:

一、否定性判斷 表示"不再是"的絕對否定,強調事物本質的根本性轉變。該用法可追溯至《世說新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延伸,常與時間狀語搭配使用。例如《漢語大詞典》收錄的"非複吳下阿蒙"典故,即通過"非複"強調人物學識的質變。

二、禁止性指令 作為文言句式遺存,表"不可重複"的強制性否定,常見于古代法律文書與道德訓誡。參照《古代漢語虛詞詞典》釋義,這種用法多與"勿""莫"等否定詞形成雙重否定強調,如出土漢簡中"非複入此室"的禁令表述。

該複合結構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于成語典故引用,如"非複當年"等固定搭配。其語法功能具有典型文言特征:既可獨立作謂語("山河非複舊時顔"),也可修飾名詞構成偏正結構("非複昔年光景")。《現代漢語虛詞例釋》指出,這種雙音節否定結構在語體色彩上較單用"非"更具莊重感。

網絡擴展解釋

“非複”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包含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不再是
    • 表示事物狀态或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與過去截然不同。例如《後漢書·荀彧傳》中“非復己有”,即強調原本所屬的事物已不再屬于自己。
  2. 不像是
    • 用于否定當前狀态與某種特征的相似性。如《太平廣記》中“彼非復學道服食者”,指某人不像修道服食之人。

二、引證與用例

提示:若需更多例證或深入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暗淡無光百代薄暮冥冥敝化不更朝露溘至成畫成月馳書傳信鳥大刀大酒大肉大牢搗練調拳埵塊房賃廢止墳堆各有所好懷春煥若灰軀回沓或乃壺飧姜肱被驕節解白矜功不立磼礏捐獻狂飛苦語臉殻子連紙梅勒章京冥漠木皇孽障種子拍話飄鄉倩麗峭屼圊厠清瑤輕佾秦香蓮秦牙态度湯飯條昶龆齒唾面自幹晚婆婆微不足錄誤導五征詳問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