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澤中葑菱積聚處,年久腐化變為泥土,水涸成田,是謂“葑田”。《宋史·河渠志七》:“ 臨安 西湖 周回三十裡,源出於 武林泉 。 錢氏 有國,始置撩湖兵士千人,專一開濬。至 宋 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宋史·蘇轼傳》:“﹝ 軾 ﹞以餘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裡,為長堤以通行者。” 宋 梅堯臣 《赴霅任君有詩相送仍懷舊賞因次其韻》:“雁落葑田闊,船過菱渚秋。”
(2).将湖澤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為可以移動的農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唐 秦系 《題鏡湖野老所居》詩:“樹喧巢鳥出,路細葑田移。” 宋 陳旉 《農書》卷上:“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參見“ 架田 ”。
“葑田”是一個與古代農業相關的術語,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其解釋綜合如下:
定義:湖澤中水生植物(如葑、菱、菰等)多年積聚腐爛後,逐漸形成泥土,當水域幹涸時顯露為可耕種的田地。例如宋代蘇轼記載杭州西湖因水涸草生而形成葑田。
特點:這類葑田是自然演變的結果,需依賴水域退化的環境條件,可能伴隨湖泊淤塞問題。
定義:将湖澤中的葑泥(腐殖質泥土)鋪在木架或竹筏上,形成漂浮于水面的可移動農田,亦稱“架田”。
特點:
需注意“葑田”在不同文獻中的含義差異。例如蘇轼提到的“漸成葑田”指自然淤積的草澤地,而王祯所述的“架田”則為人工改造的浮田。
“葑田”既是自然地理現象,也是古代勞動人民適應水域環境的智慧産物。
葑田(fēng t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艸(草字頭)。它共有13畫,讀音為fēng tián。
葑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葑田是指蔬菜的種植地,特指以種植葑菜為主的田地。在古代文獻中,葑田也常用來比喻幸福安甯的居所。
葑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葑田」,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隨着演變和發展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葑田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仍然是以「葑田」表示。
以下是葑田的例句:
葑田的組詞:
葑田的近義詞是田地、農田,表示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反義詞是房屋、城市,表示人類聚居和建築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