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葑田的意思、葑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葑田的解釋

(1).湖澤中葑菱積聚處,年久腐化變為泥土,水涸成田,是謂“葑田”。《宋史·河渠志七》:“ 臨安 西湖 周回三十裡,源出於 武林泉 。 錢氏 有國,始置撩湖兵士千人,專一開濬。至 宋 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宋史·蘇轼傳》:“﹝ 軾 ﹞以餘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裡,為長堤以通行者。” 宋 梅堯臣 《赴霅任君有詩相送仍懷舊賞因次其韻》:“雁落葑田闊,船過菱渚秋。”

(2).将湖澤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為可以移動的農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唐 秦系 《題鏡湖野老所居》詩:“樹喧巢鳥出,路細葑田移。” 宋 陳旉 《農書》卷上:“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參見“ 架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葑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農業術語,指古代利用水生植物根系與泥土混合形成的漂浮農田,亦稱“架田”或“浮田”。其詳細釋義與來源如下:


一、詞源與釋義

  1. 字義解析

    “葑”本指蔓菁(蕪菁),後引申為水生植物菰(茭白)的根莖。《說文解字》載:“葑,須從也”,段玉裁注:“今江浙人稱菰根為葑”。

    “葑田”即由菰、蒲等水生植物根系盤結,夾雜淤泥浮于水面形成的天然或人工農田。

  2. 耕作方式

    分兩類:

    • 天然葑田:菰草根系自然纏繞成浮島,可承載作物(如《農政全書》載:“葑田,菰根相結,浮泛水面”)。
    • 人工架田:以木筏鋪泥種植,宋代已廣泛用于江南湖沼(《王祯農書》稱:“以木縛為田坵,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

二、曆史記載與文獻佐證

  1. 宋代應用

    蘇轼《請開杭之西湖狀》載:“西湖葑田積二十五萬丈,水無幾矣”,描述葑田淤塞西湖的狀況。《宋史·河渠志》亦載兩浙農民“葑田為業”,反映其經濟價值。

  2. 農學典籍

    《陳旉農書》詳述葑田開墾技術:“若深薮澤,菰葑積厚,可施耕墾”。王祯贊其“不占陸地,不憂旱澇”,是江南水土資源的創新利用。


三、現代研究與文化意義

現代農史學者(如遊修齡《中國農業通史》)指出,葑田是濕地農業的智慧體現,尤其適應宋元時期江南人口增長與耕地短缺的矛盾。其技術原理類似今日人工浮島生态工程,彰顯古代生态農業思想。


葑田是中國古代在湖泊沼澤地區創造的獨特農耕形式,兼具資源利用與生态適應價值,是農學史與濕地文化的重要研究對象。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徐光啟《農政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祯《王祯農書》,農業出版社
  4. 蘇轼《蘇轼文集》,中華書局
  5. 遊修齡《中國農業通史·宋遼夏金元卷》,中國農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葑田”是一個與古代農業相關的術語,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其解釋綜合如下:

一、自然形成的葑田

定義:湖澤中水生植物(如葑、菱、菰等)多年積聚腐爛後,逐漸形成泥土,當水域幹涸時顯露為可耕種的田地。例如宋代蘇轼記載杭州西湖因水涸草生而形成葑田。
特點:這類葑田是自然演變的結果,需依賴水域退化的環境條件,可能伴隨湖泊淤塞問題。

二、人工建造的架田(浮田)

定義:将湖澤中的葑泥(腐殖質泥土)鋪在木架或竹筏上,形成漂浮于水面的可移動農田,亦稱“架田”。
特點:

  1. 抗澇抗旱:可隨水位升降浮動,避免旱澇災害,適合南方湖沼地區使用。
  2. 靈活耕作:王祯《農書》提到其“如木筏然,可撐以往來”,便于管理。
  3. 曆史應用:多見于宋元時期,範成大詩句“小舟撐取葑田歸”即描述此場景。

三、相關辨析

需注意“葑田”在不同文獻中的含義差異。例如蘇轼提到的“漸成葑田”指自然淤積的草澤地,而王祯所述的“架田”則為人工改造的浮田。

“葑田”既是自然地理現象,也是古代勞動人民適應水域環境的智慧産物。

别人正在浏覽...

笆壁半文不白背珥貝葉徧搜扁針标宇猜忍遲疑不斷舂相詞典辭多受少摧鋒陷陣刀戟大失人望大心狄酪多才蛾伏芳林苑焚軌烽砦附枝官星骨笃犀歸窆龜婆駭恫衡泌毀鬲會闱火伍賤地竭絕蠽蟧戒師靜厚徑庭雞眚料毬烈火理理流水無情鸾錦綿綢明光宮奈何天飄紅汽車制造廠請奠豈直痊瘥山楹石幢首逆土豪金無拘無束五藏神獻歌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