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警的烽火,亦借指战乱。 南朝 梁 任孝恭 《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缘边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昼卷,刁斗夜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臣解秩时实无烽警。” 清 姚莹 《游揽山记》:“及来 广州 ,值海盗内躪,烽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
烽警
烽警(fēng jǐng)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烽”与“警”二字构成,专指古代通过烽火传递的军事警报。其核心含义为利用烽火台发出的敌情警示信号,属于军事防御体系的专用术语。
烽:
指烽火,即古代边防在高台点燃烟火传递军情。《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其形制为“昼则举烽(烟),夜则举火”(《墨子·号令》)。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警:
意为警戒、警报,强调对突发危险的紧急示警。《说文解字》注:“警,戒也”,引申为对军事威胁的快速响应机制。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本义:通过烽火台连续点燃的烟火,向后方传递敌军入侵的紧急军情。
例如《汉书·贾谊传》载:“斥候望烽燧而不敢卧”,描述边防士兵日夜监视烽火信号。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引申义:
泛指战争爆发的预兆或紧张局势。如唐代李峤诗:“烽警夜不息,鼓鼙朝复闻”,以“烽警”象征战事迫近的肃杀氛围。
来源:《全唐诗》卷五十九(中华书局)。
烽警制度始自周代,成熟于汉代,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网。据《居延汉简》记载,烽火信号分四级: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延汉简研究》。
烽警在文学中常承载家国忧患的象征。如宋代陆游“烽火照高台”的悲慨,或清代顾炎武“烽警一朝至,流离遍九州”的乱世写照,均以烽警为意象,映射战争对社会的冲击。
来源:《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
: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2007年。
: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 张德芳《居延汉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
: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华忱之《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烽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释义及历史文献用例,部分网页(如)因权威性较低仅作辅助参考。
白首为功名白细胞办梓拔选兵战岑嵓次篆酢器大蔟彫虎鼎图地芝杜连遁迹空门二十四宾客凡客发闻讽説高闱工农兵瓜熟桂条鹤版和蕃淮雨驾肩脊脊静士恐恐夸嫚款致略历罗雀掘鼠民为邦本瀎破模造平底足毗沙破片乾打雷,不下雨千户侯佥属屈柔热度热暍沈心工实受事业费爽慨檀车誊録生腆盛听履同逆外阃温疠无端生事无继民綫头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