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煮幹魚。 唐 錢起 《和慕容法曹尋漁者寄城中故人》:“茅齋對雪開尊好,稚子焚枯飯客遲。” 宋 陸遊 《歲晚盤樽索然戲書》詩:“名酒不來唯飲濕,長魚難覓且焚枯。” 清 錢謙益 《病榻消寒雜詠》之十九:“顧影有誰同此夕,焚枯撥芋夜談詩?”
“焚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烤煮幹魚,常見于古代詩文中的飲食場景描寫。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詩文例證
文化背景
幹魚(枯魚)在古代是便于儲存的食材,“焚枯”作為烹饪方式,常見于物資有限的環境,如隱士、貧士或鄉野生活。這一詞彙也側面反映了古代飲食文化的簡樸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全唐詩》《陸遊詩集》等文獻,或查閱網頁中引用的具體詩文出處。
《焚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燒幹了的樹枝,比喻事物幹枯、失去生機。
《焚枯》這個詞的部首是火(火字旁),包含了8個筆畫。
《焚枯》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旻》一篇中。此篇描述了辛勤努力的農民在春天将豐收的莊稼送到宮廷,抒發了農民對美好未來的期望。而在這篇詩中,“焚枯”這個詞就用來比喻叉手推割去樹枝的形象。
《焚枯》這個詞的繁體字是「焚枯」。
在古時候,「焚枯」這個成語的字寫作「焚枯」。
1. 農民們辛勤耕作,等到秋收時莊稼充滿生機,一片“焚枯”再現的景象。
2. 長期勞累使他身心疲憊,看起來已經是一副“焚枯”之軀。
焚燒、焚盡、枯竭、枯萎
蕪秣、幹涸、凋零、殘敗
蔥郁、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繁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