踶跂的意思、踶跂的詳細解釋
踶跂的解釋
用盡心力,勉力行之的樣子。《莊子·馬蹄》:“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蹩躠、踶跂,皆用心為仁義之貌。” 元 盧摯 《與姚江村先生書》:“篤好古道者,莫不踶跂振躍,操觚挈牘,咀英蘤,潄芳潤,以求理義之指歸。”
詞語分解
- 踶的解釋 踶 ì 用蹄子踢、踏:“怒則分背相踶”。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跂的解釋 跂 í 多生的腳趾:“故合者不為骈,而枝者不為跂。” 爬動:“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慢走。 跂 ǐ 古通“企”,踮起:“吾嘗跂而望矣。”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踶跂”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先秦文獻中,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字義拆分
- 踶(dì):本義為“踢”,多指獸類用後蹄蹬踏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為“躗也”,即踢踏。
- 跂(qí或qǐ):
- 讀qí時,通“歧”,指足部分叉(如《山海經》中“跂踵”);
- 讀qǐ時,意為“踮起腳尖”(如《荀子》“跂而望矣”)。
二、組合詞義
在《莊子·馬蹄》中,“踶跂為仁,踶跂為義”一句中,“踶跂”被引申為刻意追求、勉強為之的狀态,帶有貶義色彩。莊子以此批判儒家強加仁義于人性,認為這種人為造作違背自然本性。
三、哲學内涵
該詞在道家思想中象征違背自然規律的人為幹預。如《莊子》主張萬物應順應天性,而“踶跂”則指代強行用禮教約束本性的行為,導緻“天下始疑矣”的社會問題。
提示
由于該詞高度依賴古籍語境,現代使用時需結合原文背景。若在閱讀中遇到,建議優先參考相關古籍注釋(如《莊子集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踶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踶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腳尖部位向上揚起擡腳的動作。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動物踢腿、跳躍、搏鬥等動作中的腳尖部分離開地面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踶跂》的部首拆分為“⻜(足字旁)”和“⾬(足字底)”,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踶跂》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䟽”和“足”的組合構成。繁體字寫作「踶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踶和跂分别有着獨立的寫法。踶寫作「䟽」,跂寫作「趯」。踶的部分是由象征腳部的“足”和表示上升動作的“亡”組成,跂的部分由象征腳部的「足」和動作的「足」組成。
例句
1. 他踢球時,經常會踶跂來進行帶球動作。
2. 貓咪躲在角落裡,不斷地踢腿跂踏,看起來非常可愛。
組詞
與《踶跂》相關的詞語有:踢腿、跳躍、踏步、搏鬥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1. 跺腳:腳尖向下猛力踩地。
2. 彈腿:迅速用力地擡起腳尖。
反義詞:
1. 踮腳:腳跟擡起,腳尖着地。
2. 踩腳:用力将腳尖壓向地面。
通過以上内容,我們了解了《踶跂》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些信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