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教傳說中如來頭頂之肉髻。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 弗樓沙國 。” 宋 陶穀 《清異錄·漏春和尚》:“新栽柳樹,必用泥固濟,其木頗類比丘頂相。”
“頂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漢語成語兩類:
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指如來頭頂的肉髻(梵名“烏瑟膩沙相”),又稱“無見頂相”。此相為佛陀莊嚴法相的特征之一,因肉髻高顯且常人無法窺見全貌而得名。
佛教肖像畫
指佛弟子為祖師繪制的遺像,盛行于宋元時期。此類畫像常附有祖師自題或禅林名師的贊語,兼具宗教與藝術價值。
發音為dǐng xiàng,形容人的表情、神态與實際情況相符,真實可信。例如:“他的頂相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注:此用法權威性較低,更多見于部分現代詞典,可能與佛教術語存在同形異義現象。)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及宋代陶穀《清異錄》均提及“頂相”與佛教舍利、僧人形象的關聯,印證其宗教含義的曆史淵源。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藝術或成語用法,可參考相關權威文獻或詞典。
頂相是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外在形象或外貌十分出衆、引人注目的意思。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亻”(人)和“目”(目字旁),共計8個筆畫。
頂相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通,本身即是現代漢語中的術語。在繁體中,頂相的寫法保持一緻,不作改變。
因為頂相是現代漢字,所以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如果要用古代漢字表達這個意思,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字詞或者直接描述。
他的頂相太吸引人了,每次走進房間都是瞬間成為焦點。
頂美、頂帥、頂儀、頂豔
出衆、引人注目、非凡
平凡、普通、不起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