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鬲的意思、鼎鬲的详细解释
鼎鬲的解释
鼎与鬲。泛指煮器。 唐 陆龟蒙 《食鱼》诗:“ 江 南春旱鱼无泽,岁晏未曾腥鼎鬲。” 宋 司马光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诗:“蜚鸟开樊笼,跳鱼出鼎鬲。” 元 吾丘衍 《周秦刻石释音·郑樵石鼓音序》:“呜呼,鼎鬲远矣。世变风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渐与。”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鬲的解释 鬲 é 〔鬲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笔画数:; 部首:鬲;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鼎鬲”是古代中国两种重要炊器的合称,主要功能为烹煮食物或祭祀礼器,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器物组合
“鼎鬲”指鼎与鬲两类器具的统称。
- 鼎:三足两耳,早期为陶制,后发展为青铜材质,用于煮肉或祭祀。
- 鬲:形似鼎但三足中空(袋状),可增大受热面积,用于煮粥类流食。
-
功能与象征
二者均属烹煮器,但用途略有差异。鼎逐渐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与等级(如“问鼎中原”);鬲则更偏向实用炊具。
二、历史演变与混合形态
-
鬲鼎(分裆鼎)
商周时期出现一种混合型器物,称为“鬲鼎”或“分裆鼎”。其特征为:
- 结构:上部似鼎(立耳、深腹),下部似鬲(分裆袋足)。
- 用途:兼具鼎的祭祀功能与鬲的实用煮食特性。
-
发展脉络
- 商代:鬲鼎分裆明显,常见兽面纹装饰(如商晚期的青铜兽面纹鬲鼎)。
- 西周:分裆逐渐模糊,器型趋近普通鼎,最终与鼎合流。
三、文献中的文化意涵
古代文献常以“鼎鬲”泛指烹煮器具,并延伸至祭祀与生活场景。例如:
- 唐代陆龟蒙《食鱼》诗:“岁晏未曾腥鼎鬲”,体现其日常使用。
- 宋代司马光诗句“跳鱼出鼎鬲”,则生动描绘了烹饪场景。
“鼎鬲”既可指鼎与鬲两类器物,也可特指商周时期的混合型鬲鼎。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物形制,可参考商晚期青铜兽面纹鬲鼎的考古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鬲》是一个包含丰富意义的词汇。它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鼎”,第二个部首是“鬲”。按照笔画顺序,它的总笔画数为20。
“鼎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时候,鼎是一种有三足的古代器物,通常用于烹饪和祭祀。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和尊严。而“鬲”则指的是鼎底部的支撑器,用来支撑鼎回来稳定。
现在,“鼎鬲”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在古代,它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两个例句,展示了“鼎鬲”的用法:
1. 她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鼎鬲。
2. 这个组织的三个支柱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发展的鼎鬲。
除了以上例句外,还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来创造新的例句。
与“鼎鬲”相关的组词包括:“鼎祚”、“鼎力”、“餐鼎”等。这些词语都与鼎和其象征意义相关。
近义词方面,可以考虑使用“鼎立”、“鼎足之势”等词组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至于反义词,与“鼎鬲”相对的词语可以是“倒鼎折足”、“瓦鼎”等,意思与鼎的象征意义相违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