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tack on a grand scale] 大規劃地攻擊讨伐,也指對人進行攻擊、聲讨
(1).大規模地用兵征讨。《痛史》第十九回:“ 阿剌罕 奏道:‘臣以為 日本 遠在海外,不易伐……如果陛下必要大張撻伐,以示天威,則當多派士兵,以期必勝。’”
(2).指進行猛烈抨擊或聲讨。《十月》1981年第3期:“明明是一件好事,為什麼有的人……還極不滿意,大張撻伐呢?”
大張撻伐
漢語詞典釋義
“大張撻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大規模地動用武力進行征讨或聲讨,後引申為對錯誤言行、敵對勢力或不良現象進行公開、嚴厲的批判或打擊。該詞由“大張”與“撻伐”兩部分構成:
本義與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動,如《詩經·商頌·殷武》中“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即有征讨之意。明清文獻中,“大張撻伐”明确指代大規模軍事鎮壓,如清代曾紀澤在《曾惠敏公奏議》中提及清軍對起義的武力清剿。
引申義與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大張撻伐”多用于非武力領域,強調以輿論、法律或政策手段對目标進行公開、強烈的譴責或打擊。例如:
語義強度與語境
該詞帶有強烈貶斥色彩,通常用于描述針對明顯錯誤或敵對行為的反擊,隱含正義性與正當性。需注意避免濫用,以免過度渲染對立情緒。
定義:“大規模征讨。亦泛指嚴厲聲讨。”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釋義:“指大規模地進行攻擊或聲讨。”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考據:“‘撻伐’本出《詩經》,‘大張撻伐’成詞于晚清,初為軍事術語,後泛化。”
來源:中華書局,2003年。
清代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朝廷大張撻伐,以正國法。”
來源: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
例1(時政評論):
“針對網絡謠言,監管部門大張撻伐,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人民日報》2023年網絡治理專題報道。
例2(文化批評):
“學者對曆史虛無主義大張撻伐,捍衛民族精神根基。”
——《光明日報》2024年思想版文章。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并援引經典文獻及主流媒體用例,确保考據嚴謹性與語義準确性。
“大張撻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孽海花》相關章節。
挨肩疊背璧珰冰膚簸羅回采任丑比春見此以脆繃耽溺刀山火海二周官章顧本規望還濘闳覽降宣狡悍結縎解夏楖栗京縣九裡松潏蕩據梁塊子礦苗老大哥略無流屍淪逝卯不對榫蒙特卡洛牛魚培育匹聘器懷秦餘望窮發取诨弱化爇香頂禮瘮懔勢樣順權書寫筆叔仲損懷台臣鹈峯題書桐音媮食卧箜篌蕪滅五虛六耗纖毳湘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