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垧之惭的意思、大垧之惭的详细解释
大垧之惭的解释
大垧﹐地名。相传汤即王位﹐迁九鼎于亳都﹐至大垧﹐终感以臣伐君﹐而有惭德。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后称因篡位改朝而有愧心为"大垧之惭"。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惭的解释 惭 (慚) á 羞愧:惭愧。羞惭。惭色。惭惧。惭怍。惭赧。惭颜。自惭形秽。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大垧之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本义:指因篡位或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权力而产生的愧疚心理。
- 结构解析:
- 大垧:地名,相传为商汤迁九鼎至亳都途中所经之地(一说为“大坰”,字形差异可能为通假或讹传)。
- 之惭:即“感到惭愧”,源自商汤以臣子身份推翻夏桀后,内心产生的道德不安。
二、典故出处
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商汤建立商朝后,迁九鼎至新都亳,行至大垧时,因“以臣伐君”违背传统伦理,心生惭愧。后以此比喻因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力而内疚。
三、用法与场景
- 使用范围:多用于描述因违背道义(如篡位、背叛)而产生的羞耻感,常见于历史评述或文学作品中。
- 示例:南朝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以“迁鼎息大垧之惭”形容政权更迭后对前朝的愧意。
四、补充说明
- 字形争议:部分文献写作“大坰之惭”(“坰”指郊野),但含义一致。
- 现代延伸:可用于比喻任何因手段不当而引发的心理负担,不限于政治语境。
建议结合《帝王世纪》《南齐书》等古籍原文进一步理解其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垧之惭是什么意思?
大垧之惭是指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感到非常羞愧、惭愧的心情。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
大垧之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大垧之惭的总共有14个笔画,其中大字的部首是大字旁,垧字的部首是土字旁,之字的部首是一字旁,惭字的部首是心字旁。
大垧之惭的来源和繁体字:
《大戴礼记·大学》中有“远小人之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意思是要远离小人之过,不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垧之惭”的意思。在繁体字中,大垧之惭是「大儆之慚」。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大字和垧字在结构上都比较简单,而“之”和“惭”的形状也与现代有所差异。
大垧之惭的例句:
1. 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大垧之惭。
2. 在这个错误被揭露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大垧之惭之中。
大垧之惭的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大惭不已、内疚万分、心生愧疚
近义词:大愧、大羞
反义词:得意扬扬、毫不在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