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帝姬的意思、帝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帝姬的解釋

宋徽宗 政和 三年,因 蔡京 建議,仿 周 代王姬稱例,改稱公主為帝姬,長公主為長帝姬,大長公主為大長帝姬。 宋高宗 建炎 元年恢複舊制。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上:“ 政和 間,始采 周 之王姬之稱,而改公主曰帝姬,郡主曰宗姬,縣主曰族姬。”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諸姑稱大長公主。至 徽宗 末年,一例改作帝姬。 建炎 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為古者婦人稱姓,故 周 曰王姬,猶 宋 子、 齊 姜之類是也。本朝為 商 後,非 姬 姓,不可以稱。用是改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帝姬”是北宋徽宗時期對皇帝女兒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使用背景如下:

  1. 起源背景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宰相蔡京建議仿效周代“王姬”的稱號,将“公主”改稱“帝姬”。同時,不同等級的皇室女性稱號也相應調整:長公主改為“長帝姬”,大長公主改為“大長帝姬”,郡主和縣主則分别改稱“宗姬”“族姬”。

  2. 曆史沿革
    這一制度僅維持了十餘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因臣僚反對“帝姬”與周朝姬姓的關聯(宋朝為商朝後裔,非姬姓),最終恢複“公主”舊稱。

  3. 詞源解析

    • 帝:指帝王,強調皇室身份。
    • 姬:原為周朝王族姓氏,後泛指貴族女性。改稱“帝姬”既符合複古思潮,也試圖提升皇室女性的地位象征。
  4. 使用範圍
    該稱謂僅適用于北宋徽宗至南宋初年,未延續至後世。現代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偶見“帝姬”一詞,多為藝術化借用,非曆史正統用法。

“帝姬”是特定曆史階段的制度産物,核心含義為北宋末年的公主稱號,其命名邏輯融合了仿古改制與政治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帝姬(dì j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曆史,它指的是帝王的妃子或皇後的身份。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丨”和“女”,表示男性和女性的區别。根據筆畫的構成,帝姬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畫。在繁體字中,帝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帝姬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固定為“帝姬”。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具體的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帝姬可能會用不同的字體和風格來書寫。 以下是一些關于帝姬的例句: 1. 帝姬佩戴着華麗的玉飾,展現她的尊貴地位。 2. 在宮廷中,帝姬們競相為皇帝獻舞。 3. 這位皇後是當朝皇帝最寵愛的帝姬之一。 一些與帝姬相關的組詞包括:帝王、皇後、貴妃、嫔妃等。這些詞語都指涉了在帝姬身份上有所不同的女性。 至于帝姬的近義詞,可能會有一些類似的稱謂,如皇嫂、王妃等。而反義詞方面,帝姬的反義詞可以是平民女子、庶妃等,表示低下身份的女性。請注意,這些詞語都是根據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而言的。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