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疊用”。重疊應用。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 沉約 《八詠》詩)‘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夕、夜、晨、曉疊用,自是 六朝 詩病。” 杜甫 《進艇》詩“ 南京 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 仇兆鳌 注引 清 申涵光 曰:“南北字疊用對映, 杜 詩每戲為之。如‘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桃花細逐楊花落’、‘即從 巴峽 穿 巫峽 ’之類。”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一:“ 歐陽修 的《醉翁亭記》差不多每隔數句都用‘也’字作結……作者似乎故意把重複的句調來疊用的。”
“疊用”是漢語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指通過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或結構來增強表達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疊用(dié yòng)指在語言表達中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或相似結構,以達到強調、增強節奏感或突出情感的作用。例如古詩中“南北”“晨曉”等詞的重複對仗,即屬于疊用(見)。
疊用需根據語境合理使用,過度可能造成冗餘。例如六朝詩中“夕、夜、晨、曉”的連續疊用曾被批評為“詩病”()。
如需進一步了解“疊”字的本義(如折疊、累積等),可參考權威字典解釋。
疊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多次重複使用相同的物品、材料或事情。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總共有17個筆畫。
“疊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疊字的意思是重複疊加。在繁體字中,疊用的寫法為「疉用」。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是經過演變和變體的。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最早的疊字寫法為兩個并排的“刀”字,表示切割疊疊堆疊的樣子。後來又有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他節約資源,疊用紙張寫滿了便條。
2. 這本書是用疊用的方法制作的,非常環保。
3. 她善于疊用衣物,将廢舊的衣物重新制作成時尚的服裝。
組詞:依次使用、重複使用、多次利用。
近義詞:重複、循環、複用。
反義詞:單一使用、一次性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