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碓。舂米用具。 宋 蘇轼 《豆粥》詩:“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缾煮豆軟如酥。” 宋 陸遊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數家茅屋自成村,地碓聲中晝掩門。”
“地碓”是古代一種以人力驅動的舂米工具,由石塊或木石結構制成,通過腳踏或人力操作進行谷物脫殼或磨碎。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地碓即傳統碓具,主要用于舂米、脫殼等農事活動。其結構通常包含石臼和腳踏裝置,利用杠杆原理将人力轉化為重力沖擊力,以加工糧食。
曆史與文學記載
在宋代詩詞中多次出現,例如:
功能與操作
通過腳踏驅動上方的碓頭(石錘),使其反複起落砸擊石臼中的谷物,完成脫殼或粉碎工序。這種工具體現了古代勞動智慧,尤其適用于無水力條件的地區。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自力更生、不依賴外力的精神,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更多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讀。
建議結合《漢典》《詩詞古文網》等來源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結構與曆史背景。
地碓是指古代一種用來磨碾糧食的農具。它由一塊大石頭放在地上,再用腳踩動或用杆子摟動石磨,通過對糧食的碾磨來加工制作食物。
地碓的部首是土,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地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四年》:“為地碓于郏,覺有奪夏台之心”,意思是在郏市建造用來磨碾糧食的地碓。這表明地碓在古代就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農具。
地碓的繁體字為「地碓」。
在古代,地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變體為「地碓碓」。
1. 農村的老人們還保留着使用地碓的傳統制作面粉的技藝。
2. 這座古村落保存了許多古老的農具,其中包括地碓。
地壇、碓垆、農具
磨石、碾磨器
面包機、磨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