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幹戈的意思、倒持幹戈的詳細解釋
倒持幹戈的解釋
猶言倒持泰阿。幹、戈,皆兵器。《後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彊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詞語分解
- 倒持的解釋 見“ 倒持泰阿 ”。
- 幹戈的解釋 幹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争能執幹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化幹戈為玉帛。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網絡擴展解釋
“倒持幹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
基本釋義
指手持武器的刃部,将柄部朝向他人,比喻将權柄交給他人,反使自己受害。該成語與“倒持泰阿”同義,均強調因處置不當而招緻危險。
-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後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隻為亂階。”
- 《三國演義》第二回也引用此語,進一步說明其應用場景。
-
結構與字義
- “幹”指盾牌,“戈”為長柄兵器,兩者均為古代常用武器。成語通過“倒持”這一動作,形象化地表達權力或資源分配的錯誤。
-
用法與近義詞
- 多作貶義,用于批評處事不當、授人權柄的行為。
- 近義詞包括“倒持泰阿”“授人以柄”等。
-
讀音注意
部分資料标注為“dǎo chí gān gē”,也有注音為“dào chí gān gē”,實際使用中兩種讀音均存在,但更常見的是前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持幹戈一詞意思是指持反對方的兵器,用于形容由原來的敵對關系轉變為相互合作的關系。這個詞可以拆分為4個部首,分别是倒、持、幹、戈,其中倒(卩)是倒立的人,持(扌)是手的象形,幹(幹)表示斧頭,戈(戈)表示兵器。來源于古代典故故事。
在繁體字寫法中,倒持幹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倒”字在古代寫作“刂”,表示刀劍。而“持”字在古代寫作“弋”,表示箭。幹字在古代寫作“幺”,表示竹的纖細。
以下是一個例句:“兩國曾經是敵對國家,現在卻倒持幹戈,共同合作發展。”
與“倒持幹戈”相關的組詞包括“倒戈”、“倒手”、“幹戈相見”等,近義詞可以是“棄敵為友”、“友誼之舟”等。反義詞可以是“敵對關系”、“宿敵”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