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古代祭祀或飨食献酒后,以燔肉或炙肝置于俎上从而荐之。凡献皆有从,加爵非献则无。《周礼·夏官·量人》:“凡祭祀,饗宾,制其从献脯燔之数量。”《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汉 郑玄 笺:“燔,燔肉也;炙,肝炙也:皆从献之俎也。” 孔颖达 疏:“言从献者,既献酒,即以此燔肉从之,而置之在俎也。” 朱熹 集传:“《特牲》:主人献尸,宾长以肝从;主妇献尸,兄弟以燔从。”
从献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指在正式献祭后进行的第二次献酒仪式,属于祭祀程序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含义与祭祀的等级、流程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从”在此处意为“跟随、次要的”,与“正献”(主献)相对。《汉语大词典》明确“从献”为“古代祭祀时第二次献酒”,强调其顺序性。
“献”指进献酒醴,是祭祀中向神灵敬奉的重要环节。据《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祭祀需遵循“祼(灌)献→朝践→馈献”等流程,“从献”属于“馈献”环节的次级步骤。
在“正献”(主祭者首次献酒)后,由助祭者(如卿大夫)进行第二次献酒,称为“从献”。如《仪礼·特牲馈食礼》描述士祭礼仪:“主人献尸,主妇亚献,宾长三献”,其中“亚献”即从献的一种形式。
从献者的身份需低于主祭者,体现古代祭祀的等级秩序。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指出:“正献由王或主祭者完成,从献则由卿大夫执行”,彰显礼制中的尊卑差异。
《周礼·天官·膳夫》载:“王日一举……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王齐日三举……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郑玄注指出祭祀中“从献”需依礼制配合乐舞进行。
汉代郑玄在《三礼注》中多次强调“从献”的时序性,如释《礼记·郊特牲》“举斝角,诏妥尸”时,说明从献需在正献后“降阶再拜”,以完成礼仪闭环。
从献不仅是仪式步骤,更蕴含“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礼治思想。通过主从协作的献祭流程,强化宗法制度中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成为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文化符号。
权威参考来源
“从献”是一个古代礼仪术语,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场合,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在祭祀或宴席中,主献酒仪式结束后,将燔肉(烤肉)或炙肝(烤肝)放置在礼器“俎”上,作为附加的献礼环节。这一步骤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性,强调“凡献皆有从,加爵非献则无”的规则。
仪式流程
在祭祀或宴飨时,需先完成献酒(主献礼),随后进行“从献”,即呈上燔肉、炙肝等祭品。例如《周礼·夏官·量人》记载:“凡祭祀,饗宾,制其从献脯燔之数量。”。
祭品种类
从献的祭品多为加工后的肉类,如燔肉(整块烤肉)和炙肝(烤肝),需置于俎(祭祀用的案板)上,以示庄重。
礼仪意义
这一环节既是对神灵或尊长的敬意表达,也暗含等级制度,如《诗经·小雅·楚茨》郑玄笺注提到,从献之物需严格遵循礼制,体现“下级向上级进贡”的恭敬态度。
该词多见于古代礼学典籍,如《周礼》《诗经》及其注释文献,汉代郑玄、唐代孔颖达等学者均对其有详细考释。
主要用于描述周代至汉代的祭祀、宴宾礼仪,现代已不常见,但在研究古代礼制或文献解读时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班首悖傲杯中渌常材瀍涧春眼词讼等差数列佃农地级市地砖发绺飞羉贲露复叠副食品概平概志高艺宫人斜贵手国难骨拾谷物欢叫晦景鹘莽焦旱娇女结昏胫部兢悸口甜诓财鳞鬐李仙陇坂龙鞭鸾毂诺藤浅毛牵掌全甲券马权枉晌午饭山邱伸歇是可忍,孰不可忍死报思味私忧酸声探抚鯈鯈同三品翫守抆拭汙抔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