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名帖彙編之稱。相傳始于 南唐 《澄清堂帖》。
“叢帖”是書法領域中的專業術語,指将曆代名家書法作品彙編成冊的碑帖合集,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定義與起源
叢帖又稱“叢刻”“套帖”,是古今書法名帖的系統性彙編。其曆史可追溯至南唐時期,最早的叢帖為《澄清堂帖》,由南唐後主李煜命徐铉摹刻上石,收錄王羲之書法作品。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主持編刻的《淳化閣帖》進一步确立了叢帖的規範,共十卷,收錄蒼颉至唐代101位書家作品,其中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占五卷。
功能與價值
叢帖通過摹刻、拓印等方式保存珍貴書法真迹,兼具藝術鑒賞與臨摹學習的雙重作用。例如《錢南園叢帖》等經典叢帖,因收錄稀見名作而具有極高收藏價值,部分珍本價格可達數十萬元。
發展演變
自南唐、宋代起,叢帖逐漸形成體系,明清時期更為興盛。其内容從單一書家擴展到多朝代、多流派合集,成為研究書法史的重要資料。例如《縮本四部叢刊》等大型叢帖,展現了文獻彙編的嚴謹性。
常見誤解澄清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叢帖”解釋為“形容書籍内容豐富的成語”,此說法缺乏專業依據。結合書法史與權威文獻(如搜狗百科、滬江詞典),應以“書法名帖彙編”為準确釋義。
叢帖(cóng ti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文稿、書籍等被堆積在一起的樣子。
叢帖的部首是⼦(子字底),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叢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書·雜傳》中,形容書籍堆積成叢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叢帖的寫法為「叢帖」。
在古代書寫中,叢帖的寫法略有差異,形狀更加草率,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1. 書房裡堆滿了各種古籍叢帖,讓人目不暇接。
2. 他整理了一些文稿叢帖,準備出版一本書。
1. 書叢:指堆積成叢的書籍。
2. 文叢:指堆積成叢的文稿。
堆積、聚集、擁擠
散落、分散、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