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舊以龍為君象,因以稱隨從帝王或領袖創業。 後唐 盧殷 《欲銷雲》詩:“欲隱從龍質,仍餘觸石文。” 清 戴易 《釣台》詩:“當時賴有從龍彥,卻使幽人享太平。”《清史稿·食貨志一》:“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者。” 郭孝成 《陝西光複記》:“當中原逐鹿之時,正豪傑從龍之會。”
“從龍”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源自《易經·乾卦》的“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古代以“龍”象征君主或領袖,因此“從龍”指追隨帝王或領袖開創基業,常用于形容輔佐開國君主建功立業的行為。
個别非權威解釋(如)提到“背離原有勢力”,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從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跟着強者行動或追隨權勢者,寄望自己也能獲得成功或權力。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龍的崇敬與仰慕。
拆分部首和筆畫:《從龍》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人”和“龍”,其中“人”是左邊的部首,代表了人類,而“龍”是右邊的部首,代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龍。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這個成語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該成語最早出自《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這部小說描述了周朝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和神話故事。
繁體:《從龍》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依然是“從龍”,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寫法,這個成語的筆畫順序稍有不同。具體的漢字寫法請參考《康熙字典》。
例句:1. 張先生一直想成為政界的一員,因此他始終“從龍”,努力接近權力中心。
2. 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都希望通過和知名藝術家合作的機會,能夠“從龍”,一展才華。
組詞:與《從龍》相關的組詞有:
1. 從衆:指人們為了適應大多數人的行為和觀點而與他們保持一緻。
2. 追隨:意味着跟隨、背後支持或追求某個人或事物。
3. 追求:意味着努力追尋某個目标或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
近義詞:與《從龍》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1. 隨波逐流:意為隨着潮流而變動自己的行為或态度。
2. 迎合:表示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或利益而變通、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态度。
反義詞:與《從龍》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1. 獨立自主:指獨立思考、自主行動,不隨波逐流或追隨他人。
2. 異軍突起:意味着突然崛起或嶄露頭角。
【别人正在浏覽】